李艷敏
摘 要: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建設高效課堂的力度,數學教師無論在教學方法上還是教學理念上,都得到了大幅的創新和提升。研究表明微課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良好課堂環境。微課的特點鮮明,具備形、聲、動畫和文字知識于一體的結構特點,能夠牢牢吸引小學生的目光,有機地將教學教材與實踐相結合,堅持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意在探討如何以微課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這是當下所有教師所關心的問題,以盡早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水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微課;構建策略;小學數學;高效率課堂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教育事業迎來了巨大的轉機,互聯網信息技術逐漸走入千家萬戶,深入到每間課堂中去,微課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將繁瑣紛雜的知識碎片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提煉出有效的教學知識內容,通過視頻、軟件演示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們,知識的存儲與傳播實現了數字結構化存儲。
一、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數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門課程是孩子成長階段中的重要課程,是一門基礎的課程,對構建學生的知識框架體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學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提出了教育改革創新目標,大力扶持基礎教育,然而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沒有及時深入地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教師在課程上選擇了傳統教學方法與微課相結合,思想是正確的,但是在創新融合方面過于注重形式,實際效果甚微,華而不實沒能深入地將微課教學應用到現代數學教學中。
二、微課在構建高效課堂中的優勢
(一)以小見大,高效傳播知識
微課的組成較微小,但是涵蓋的知識面較廣,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微課主要包含課程的設計、知識的組織和準備、對學生的訓練與檢測、課后學生的反饋和教學思路的反思,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主要優勢在于,課程時間較短,體現了“微”字,傳統課堂一般在四十五分鐘左右,而微課可以將時間壓縮一半左右,符合學生的自然發展規律,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對知識的組織科學合理,突出重點問題,簡短而高效,便于傳播,通過網絡互動可以將微課程分發給學生家長,讓學生隨時隨地鞏固知識。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微課簡短而高效,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耐心,通過長期的訓練,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認真聽講、集中精神的良好習慣,學生通過一點一滴的知識積累,能夠牢牢把握數學課程進度,提高學習質量。
三、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利用微課,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理想思維課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和充分的想象創造力,微課教學正好能夠很好地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微課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過程中要精心布局,充分發揮個人魅力,讓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融入課程制作中去,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以個人思想去制作,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運用微課,突破教學重難點
數學是一門較抽象的課程,數學邏輯性較強,如果學生不能深入地理解,將會影響學生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和實踐應用,利用微課教學,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學知識難點、重點形成系統化的框架。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沒有深入考慮學生的感受,在教學上為追求速度,每節課會講很多知識點,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很好地消化,無法掌握教學重點,然而采用微課形式,不僅課程時間簡短了,同時也保證了教學質量,短小精悍主題鮮明,每段視頻就是一兩個知識點,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其合理地排序組成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查漏補缺,針對性學習。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微課的特點在于利于傳播,通過網絡學生能夠方便地觀看視頻,還具備重復、隨時、重點學習的優勢,經過教師的溝通交流能夠及時發現不同學生的問題,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復習,提高數學水平,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這種學習方法,培養出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充分提高了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下教師應當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時機采用微課教學模式,綜合考慮課堂整體效果與實際結果,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發掘微課的優勢,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深入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充分結合教學難點與重點,為提高小學的數學成績水平付出努力。靈活合理地運用微課,找出適合自身班級發展的微課教學模式,發揮微課的價值,為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和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做出有力貢獻。
參考文獻:
[1]馮曉琴.以微課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7(24).
[2]祁金霞.關于微課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J].學周刊,2017(2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