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梅
摘 要:課堂導入部分是整節課的重要環節,是將學生從課堂外及時拉回到課堂上進入學習狀態的時段,它決定了整節課的整體氛圍。下面就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導入部分展開敘述。
關鍵詞:課堂導入部分;小學語文;學習狀態;整體氛圍
課前導入部分旨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小學階段的學生畢竟不夠成熟,他們處于玩的狀態時,依靠自制力可能無法及時回到課堂學習中,也就是說,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引導,幫助學生提起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前導入存在的問題
1.目的不明確,偏離教學主題
部分教師在課前導入部分只是為了導入而導入,忽略了導入的內容,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導入部分對于教材內容缺乏一定的相互呼應的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的時候,沒有將本節課的具體的教學目標融入課前導入部分,導致在課前導入部分偏離了主題。
2.導入部分過于冗長,導致喧賓奪主
部分教師在課前導入的過程中,消耗的時間過長,部分內容過于繁瑣,導致整節課喧賓奪主,學生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課前導入部分,導致整個教學進程被拖延。
3.導入方式過于單一
部分教師在開展課前導入部分的時候,采用的方式過于單一,每節課都采用相同的導入方式,必定無法引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具體的導入策略
1.以“境”導入,引導學生感同身受
教師在講解新內容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創建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可能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閱歷也有一定的限制,這就導致他們可能很難從文字背后看到相應的畫面。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幫助他們創設情境,帶給他們直觀的沖擊,從而引導他們盡快地進入情境。
(1)圖片,視頻情境
教師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多媒體設備就可以發揮出他的優勢。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擴大搜索面,根據教材內容下載一些相關的圖片作為背景圖片,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觀察,或者是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小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這些畫面直接帶給學生視覺的沖擊。必定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看完視頻或者是圖片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讓學生從這些畫面中找出相關的問題,從而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直接引入到教材的講解。
(2)音樂情境
教師也可以適當收集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音樂當做背景音樂,以音樂的形式帶給學生直接的聽覺沖擊,帶給學生心靈上的感觸,引起學生與教材內容之間的共鳴,從而促進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
2.以“疑”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興趣恰恰就來源于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就可以適當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利用疑問進行課堂導入。有意地使學生處于一種“困境”的狀態,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刺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這種方式下,教師就可以適當根據教材內容提問學生一些問題,例如,在講到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教師就可以提問以下問題:(1)夏天是一個特別容易下陣雨的季節,那么有沒有學生愿意上來說一說自己的對于夏天的陣雨的感受呢?(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也是描寫夏天的天氣的,那么作者是怎樣去描寫的呢?他到底妙在哪里值得我們去學習呢?通過學生自己上臺講解,教師再進行總結,恰當地引入新課內容,將學生置于一個困惑的環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以“學生”引入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引入部分,教師也可以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進行課前引入,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1)通過預習結果引入
教師在每一節課之后,都會給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作業,那么對于學生作業的檢驗也可以成為課堂導入部分。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相關導學案上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
(2)通過學生活動進行導入
教師也可以適當地讓學生自主進行課堂活動,然后恰當地引入新課的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杜甫的相關古詩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課下進行信息的收集,了解相關杜甫的一些事跡,然后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踴躍上臺進行介紹,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做一個社會調查,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這種實踐活動可以說是對他們的各方面能力的綜合考驗。
總之,小學階段的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處于一個發展中的狀態,尤其是自制力,可能還不夠,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恰當的策略及時將學生從課堂外拉回到課堂中,讓學生“自由飛翔”的心及時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
參考文獻:
[1]馬思文.淺析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課前導入策略[J].華章,2017(1).
[2]李伯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個性化課前導入的思考[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B),2017(5).
[3]張新杰.小學語文課前導入教學創新途徑分析[J].中國教育,2014(1).
[4]王琦純.探究小學語文課前導入策略[J].中國教育,2017(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