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玲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外,還要發展數學思維,將情感帶進數學課堂;除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更要注重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生除了要注重認知和情感方面的發展,更要注重小組合作、數學習慣養成及交往意識等多方面的發展。主要通過寓教于樂、寓學于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課堂變成學生快樂的天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語言;體驗學習
王崧舟老師說過:一堂好課猶如一首交響曲,要講究節奏、旋律,還要講究配器之間的和諧。因此,一節好的數學課要求師生之間要和諧,要具有人文性,知行要統一。要想在每一節小學數學課上,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我們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那么如何將小學數學課堂變成學生成長的天堂?
一、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把數學融入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小學生他們自己喜歡的生活素材,創設出他們喜歡的、真實的課堂情境,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展現給他們,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覺到學好數學的無窮樂趣。比如,在教學“買文具”的時候,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剛開始,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讓他們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緊接著我讓學生通過自己書包現有的文具開一個小型的文具商場,以4人小組為單位,聘請一名售貨員,在各種文具上貼上價錢,其他學生就是顧客,通過用各種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購買文具反復訓練,最終達到熟悉各種人民幣面值的目的。這節課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掌握了各種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學會了如何購物,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又如,在教學“乘車”,這也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都有上車和下車的經驗,學生頓時就會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于是我設計了一道坐車的練習題。師:“今天我們一起去超市買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坐車回去,好嗎?”生:“好!”師:“車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下車多少人?上車又是多少人?”生:“車上原有7人,到站后下車5人,又上來6人。”師:“那么現在車上有多少人?你會計算嗎?”生:“7-5=2(人),2+6=8(人)。”師:“7-5=2(人)表示什么?”生:“表示下車后還有多少人在車上。”師:“2+6=8(人)又表示什么意思?”生:“2+6=8(人)表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師:“還有其他方法嗎?”生:“有7+6=13(人),13-5=8(人)”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并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通過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些時候數學教學內容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這就要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使用的語言力求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課堂上使用一些生硬的語言,學生聽起來就會索然無味,學生也無心向學;相反,如果能夠使用一些貼近兒童的語言,就能很好地讓學生投身到數學課堂學習中。首先,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語言和藹可親,形象生動,讓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輕松愉悅;其次,教師要是適當地使用一些鼓勵性語言,比如:“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誰還有不同的意見。”……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肢體語言,可以是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棒棒的手勢。我在教學“認識方向”的時候,先讓學生看幾幅圖,然后變成數學小故事講給大家聽。學生認真聽完后,我再提出相關問題,將“東、南、西、北”的方向知識滲透到故事當中去。我還設計了小動物做操的教學情境,通過模仿小豬、小狗的聲音問“我的左手邊是誰?我的右手邊又是誰?”學生在理解了左右的概念之后,我帶著學生做一個“指眼睛、指鼻子”的課堂小游戲,說:“今天,老師和你們做朋友,一起來做一個游戲,你們誰想參加?”形象生動的兒童語言,學生自然而然覺得輕松、有趣,這樣的課堂學生會覺得意猶未盡。
三、通過有趣的小游戲,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小游戲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我在教低年級的時候,經常選擇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數學環境中掌握新知識。比如,在教學認識左右的時候,我讓學生做“動中變左右”的游戲,師生一起指著鼻子、眼睛、耳朵進行游戲,然后通過肢體語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緊接著做“找朋友”的游戲,看看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是誰,站起來跟他們握握手;最后玩“跳房子”的游戲,讓他們根據指令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跳。在玩中理解左右的新知。
四、開展競賽,激勵先進,鼓勵后進
通過開展數學小競賽,鼓勵學生之間相互競爭,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低年級的學生好勝心比較強,因此可以在課堂中經常開展競賽。比如:在教學“一共有多少”時,可以通過開展“奪紅旗”比賽,讓新知寓于游戲之中,學生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又如,在教學“還剩下多少”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充當“小老師”糾正錯題,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能培養學生主人翁的競賽。大量事實表明,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采用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寓學于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想象力,開發智力,挖掘潛能,使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實現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互動模式。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