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銘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課堂效率的最大化,提出了情境教學。它是在教學過程中,滿足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以引入情境的方式,提高小學生的課堂興趣,進而使其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實際應用與練習,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情境教學;理論依據
在新課改的浪潮下,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進行實施。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入了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方法,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學習知識。然而對于情境教學的認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從小學英語情境教學合理化運用出發,闡述小學英語情境化教學的理論依據和具體運用對策。
一、小學英語情境化教學的理論依據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各種世界觀的養成時期,所以對于他們的教育,一直是各界關心的問題。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為了提高小學生英語水平,很多學校都實行了情景化教學這一方法,情境化教學的實施,整體改善了小學生的英語素質,接下來,對小學英語情境化教學的理論依據進行詳細闡述。
1.具體教學原理
小學生由于年齡關系,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夠健全,通過對抽象物體具體化教學,可以直觀地將要講述的知識點讓學生自己進行感知。再加上語言的教學本來就是一種枯燥的教學,如果只是單一地進行講解,僅靠形象思維的想象,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會消退。所以,對抽象知識的具體化過程,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直觀教學思想,在這種直觀形象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也容易集中注意力,使課堂效率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感知結合原理
在情境教學中,將小學生的認知和感知進行對稱。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本,進行知識的教育。通過各種情境的創立,達到小學生感情與認知的結合。在課堂中,以創立情境的方式將學生引入學習氛圍,而感情的加入能使他們對知識點的印象更加深刻,情境教學的創立使學生感情與認知相結合,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課堂效率發揮最大效果。
3.興趣教學原理
小學生正處在一個天真可愛的時期,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更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性,以創立情境來讓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來的方法。讓學生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使枯燥的英語教學充滿樂趣,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校體驗學習的樂趣,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知識。情境教學既提高了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又提高了學習興趣,更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二、小學英語情境化教學合理運用策略
情境化教學,總結為一點還是對課堂內容進行生動形象化的建設。它以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為目的,借助于各種新理念、新方法讓課堂活起來,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并能對其進行正確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了知識,更體會到一種學習的樂趣。接下來對小學英語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對策進行詳細敘述。
1.生活情境的引入
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應用于生活,而語言的教學更是離不開生活。在小學英語情境教學中,教師應將實際生活引入課堂,使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與生活對接起來,讓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工具,例如多媒體,具體實物、圖片等。以一節小學英語課為例,老師在講一些水果單詞的時候,直接拿出實物展示給學生看,然后讓學生進行單詞的拼寫,然后選出表現最優秀的學生并拿這些水果作為獎勵。通過拿這種實物進行直觀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對學習到的單詞有了直接的了解。以水果作為獎勵,更是符合了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激發起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使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文化情境的引入
文化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對小學生這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來說,一個良好的健康向上班級文化可以對其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情境教學中,文化情境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以班級為單位每個月定期舉辦一些班級活動,例如感恩、環保、和平等主題演講或是開展英語角,進行班級英語文化的建設,將英語學習引入班級文化,這有利于小學英語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合理化應用。
3.故事情境的引入
在小學生階段,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在故事情境的引入中,可以給孩子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豐富的故事內容和有趣的故事情節也可以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在聽故事時,孩子的思想不受限制,引入故事使學生在天馬行空的思維中進行知識點的學習,使知識印象更深,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總之,在小學這個學習階段,教育者應對其自主探索的能力加以培養。英語情境教學就是一種新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法,它能用一些方法使課堂變得生動形象,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實現教學目的。這種情境教學的方法既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練習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陸利亞.卡通為小學英語情境教學加油[J].教師,2017(3):71.
[2]楊萍.小學英語情境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J].發現(教育版),2017(7):39.
[3]邢淑靜.情境教學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初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7):5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