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和教師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學并且關注其三觀發展,為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祖國發展培養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現狀;改革方式
大家都知道小學語文重視思想和觀念對人的影響,對人才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對品德影響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等方式進行有目的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堅持多閱讀多理解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發揮教材的品德培育作用要靠語文教學。老師要經常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例如在上《白楊樹》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品味其中優美的句子,理解其感情。幫助學生理解白楊樹代表守護邊疆的戰士的一種精神,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明白愛國奉獻是一種美好的感情。老師要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要在閱讀中教育學生,例如有目的、有選擇地讓學生讀一些書,甚至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講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也可以讓學生讀一些古代的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學生有不懂的問題,老師要仔細認真地幫助學生解答問題,要耐心地開導學生。因為閱讀理解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統一于教學活動中,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也要注意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
二、在教學中要有情感,要有方法
對感情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首要的條件。學生不僅要在思想上明白道理,而且情感上也要受影響,既要明白道理還要理解其感情。從語文對品德教育的影響來說,主要方法是以情動人。在閱讀中因為學生帶著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只有從情感上打動他們才能真正教育到學生。如果語文教學只是單純地對課文品德教育因素做理性的分析,即使分析得清楚明白透徹,學生也只知道了某些道理,卻未理解其感情。那么就不能達成教育學生的目的。
教育要被學生接受,要引起學生的共鳴,就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產生感情,理解其思想,讓課文中高尚、健康的思想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以情動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如上《貓》這課時,書上這樣寫道:“它要是高興,會比誰都溫柔可親……在你寫作的時候,還會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為什么作者是貓在稿紙上踩印的幾個臟腳印是“幾朵小梅花”呢?原來是因為作者喜歡貓,所以愿意寵著它,即使它錯了,也只是笑笑,把它的臟腳印當做梅花。作家喜愛貓的這份感情推動了美的想象,拓展了作家的思想,這才有如此美妙的描寫。二是教師要以情動人。教師要通過自身的語言、動作和表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傳達給學生,讓學生理解這份感情。三是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學習習慣和特點,利用已有教學資源采取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感情。如采用多媒體教學等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實踐證明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重要方法。
三、讓學生主動接受教育
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要想獲得知識,需要學生自身的參與。雖然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也不能被動地機械地接受教育,學生的學習具有主動選擇性,只有合學生心意的教育學生才愿意接受。被教育者是影響教育成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師還要善于發揮班集體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思想品德和知識能力上相互激勵、相互幫助。
四、老師要以身作則發揮示范作用
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作用以身作則提高語文品德教育。教師要有責任意識,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視發揮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良好環境,重視發揮自身作用,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榜樣的作用是極大的,教師的思想品德也會時時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和評價沒有不具體地體現其態度的,當情感共通時,就可以打動人。每個人都有難過不好受的時候,教師也不例外。但是教師如果不分場合借教學活動將怨氣發泄在學生身上,就無法教育好學生。語文德育還與教師的學識修養有極大關系,如果孤立進行語文品德教育,就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把語文課文中的知識和品德教育結合起來,讓它們既對立又統一,用獨特的教學手法,默默地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簡單地說,就是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起到了極大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目標是促使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增強其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武裝他們的頭腦,促進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彬.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2):98-99.
[2]周霄嫽.小學德育教科書中公民知識的分析與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15.
[3]劉丹梅.小學成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