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摘 要:創新能力是體現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要讓學生從小就意識到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將小學數學課堂作為教育載體,為學生日后的良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幾個方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分析
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與落實,標志著教育教學“舊貌換新顏”,基礎教學工作深化改革勢在必行。為此,我們所提倡的人性化教學與學習,更多的是考慮到學生能力建設的整體性,以創新作為學生邁向綜合教育之路的大門,讓學生主動對數學知識發起探究、思索,進而培養個人創新精神與創造意識,保證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一、明確符合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創新是靈魂、是動力,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泉。學生要從小培養個人創新能力,能夠將數學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中,這其中教學模式和教師素質尤為緊要。一直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備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填鴨式”教學充盈著整個課堂,“考高分”是學生的主要目的,面對著繁重的課題、作業負擔,學生的壓力與日俱增。試想在這種條件下,數學課怎能勾起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所謂的自我思考、自我學習、創新創造又從何而來?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改善這種局面,創造一個“民主式”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回”到自己的學習地位,教師適時給予指導性建議,促使學生產生自我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受到了教師的尊重,敢于進行課堂提問,敢于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那么,一個符合創新能力培養條件的學習環境就此孕育而來,學生也能從學習中收獲快樂。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活躍學生的邏輯思維
小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對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較欠缺,但又有著較為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針對這一特點我們開展數學教學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留出充足的時間以供學生自己思考分析,最終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對“比例”的知識教學中,讓孩子們想一想學校是什么形狀、有什么特色,要求用筆畫出圖形。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但是又面臨著一個問題:畫得不像。此時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學校實際樓體的長、寬、高,與畫紙中當然有差距,有些部位應該縮小呢,還是擴大呢?生生之間經過激烈的討論研究,再加上教師適時的建議,認為無論是長、寬還是高,都應該減少一定的倍數。這是一個初逢知識、創設問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其中教師的參與度很少,基本是靠學生自己完成的,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及創新能力都是極為有利的。
三、讓數學教學融入實際生活中來
平時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利用數學知識進行解決,數學與生活是相通的,相當一部分知識都是來源于實際生活中,兩者息息相關,將生活與數學進行融合,不僅說明學習數學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更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際運用能力。如,在教學“比值分配”時,教師首先營造一個具體氛圍:本班學生共計50名,老師手中有5個籃球,怎樣分配才是最合理的?有學生馬上說出,50除以5等于10,每10個學生1個籃球最合理;有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推敲后認為,男女生分開玩球,所以應該按照人數進行分配。同時教師再次提問:你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經過組內討論分析后,學生認為根據男女生數量比值進行分配是最正確的。要確保學生的創新能力符合相關要求,教師首先就要做到創新教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學生創新的必要性,小學生受教師熏陶,也會對創新能力的培養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認同。
四、做好課后教育的延伸
培養創新能力不是一個月、一年或者是幾年能夠完成的,基礎教育的任務,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一個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將學習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所以說,小學數學不應該拘泥于一種形式,結合課中所學知識,布置課后任務,給予學生動腦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從而自我培養創新能力,這才是重中之重。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后,教師布置教學任務:下節課請大家為我們教室的窗簾設計米數,并提供數據:長2米,寬1.5米。學生算出2乘以1.5得3,覺得3米夠。部分學生認為要考慮到光照的可能,3米可能不夠,其他學生覺得具體米數要以邊框為主。通過這種方式可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演變,學生只有各方面素質具備齊全,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之中,迎合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此,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有利于學生的素質培養,同時也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葉宇星.和諧創新智慧生成:淺談在小學數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1).
[2]陳艷萍.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三法”[J].讀書文摘,2016(17).
[3]盧卿,劉春娣.素質教育模式下中小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探微[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2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