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要有效地落實朗讀教學,教師必須在保證充足的朗讀時間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訓練。通過各種朗讀方式提高朗讀質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關鍵詞:朗讀;語文教學;作用;方法
所謂朗讀,就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在教學中,如果要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必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一、有感情的朗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最怕枯燥乏味,這樣學生就提不起興趣。迫于分數的壓力,有些教師就把語文課堂當成灌輸知識的工具,教師不斷地講解,學生不斷地記筆記,認為這樣學生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點,才能在考試中取得不錯的分數。殊不知,這樣被動的課堂,學生沒有從內心真正地接受,又能維持多久呢?相反,如果學生處于一個主動獲取知識的狀態,那么這樣的課堂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從一年級接班開始,我就十分重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例如,在教學《跟蹤臺風的衛星》一課時,我幾乎沒有什么講解,把對文章的理解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理解課文。在讀到“你是誰?竟敢盯著我!”“小東西!”臺風狂怒地嚷著,“你可知道我的厲害?魚兒見我鉆入深水,船兒見我避進港灣,樹兒見我把腰彎。嘿嘿……”等句子時,學生讀書的熱情高漲,且個個都想挑戰讀書讀得好的同學,個個都“來勢洶洶”。讀完過后,不等我提問,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說著:“臺風是如此的狂妄無禮,在朗讀中應把臺風狂怒的語氣表現出來。”而后又繼續討論著衛星的話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不用我指導他們對人物的分析,學生已經在他們有感情的朗讀聲中表達了他們對人物的理解。我想,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而我會一如既往地堅守這樣書聲瑯瑯的課堂。
二、有感情的朗讀能培養學生的語感
所謂語感,就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反復實踐得來的。這反復實踐,其中就包括朗讀。教材中不乏文質兼美的文章,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例如《西湖》一文,第二、第三自然段寫的是陽光下的西湖,而第四自然段則寫的是月光下的西湖。有很多句子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如“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一群群白鷗掠過湖面,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好看極了”。這幾句話中不僅有顏色美,還有節奏美。學生反復朗讀,自然能在文字中看到畫面。動靜結合的曼妙,文筆的清新流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西湖的秀美典雅。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教師的分析與講解,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因此,學習這類文章,最好的方法是反復朗讀,用不同的方式朗讀,讓學生增加語言和文化的積累。才能學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展自己的語言。
三、有感情的朗讀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發展、相互促進。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能力時,必須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鷸蚌相爭》這一課時,我就注重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不斷思考。《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寓言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一個故事揭示道理。而這個道理,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的,而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反復讀鷸和蚌的對話,把人物的語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我還讓學生在朗讀中想象鷸和蚌在說話時的神態、動作,讓學生得出他倆在對話過程中是互不相讓的這個結論。到最后,學生自然能說出因為他們互不相讓,反而讓漁翁得利。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再作最后的總結。學生能得出這個結論,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而從頭到尾,這些發現都是學生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得到的,學生提高了認識,自然就發展了思維。因此,朗讀教學和思維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學生讀得多了,思考也就更深了。就提高了分辨是非、判斷美丑的能力。
四、有感情的朗讀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要提高寫作水平,必須要增加語言的積累。大聲朗讀、有感情地朗讀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就能對語言文字深入品味。比如詞語的準確靈活的運用、各種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富有節奏感的韻律等各種寫作手法,學生反復朗讀、反復品味后,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句型和寫作手法。積累多了,表達力必然會提高,更不會出現心中無文的現象。因此,對于一些語言、結構、表達上有特色的文章,就應該反復吟誦,學生才會對語言文字有更多的直接感受。對相同類型的文章,下筆自然就有了章法。
我們需要一個充滿語文味的課堂,那么就讓這朗朗書聲將那股沁人心脾的芳香飄散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飄到每一個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宋運來.語文教學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0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