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圣軍
摘 要:數學是所有學科中抽象性最強、較難理解的一門,對于剛處于入門階段、理解能力較為欠缺的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學科的特殊性不僅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也使老師的教學工作面臨重重阻礙。為解決這一現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概念被提出,即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數學教學結合,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理解、學習數學能力的目的。針對這一新概念,探究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其實施的積極意義和具體途徑。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新課程改革;途徑;意義
為了解決數學抽象性、復雜性帶來的教學困難問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概念被提出,這一改革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還能令其學以致用、加深對數學學科的理解。這一觀點的提出,獲得了數學界的極大關注,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知識不應該只停留于課本上,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將學習與生活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會使其對學科產生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其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改變思維模式
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若想正常生活,每個人都應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正是數學學科的入門時期,所涉及的都是基礎又常用的簡單數學知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識最終會過渡到生活,相比知識,學生更為了解生活,若能將教學與生活結合,可以改變學生固有的思考方式,讓其以全新的思維認識、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2.促進創新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若能利用這點令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探究產生興趣,會對數學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小學階段是學習生涯的重要啟蒙階段,教師若能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并將其與教學結合,將理論知識轉為實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會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其創新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亦是如此,若想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其自主探究、學習,具體的教學方式有以下幾種:
1.鼓勵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結合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向學生傳達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思想: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數學。使學生既能夠從數學的視角出發,用心觀察、體驗生活,發現數學與實際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又能從生活的視角出發,更好地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當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時,會對學習數學更具積極性和主動性[1]。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視角,用心觀察學生的生活環境,發現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將生活知識融入數學教學
數學是所有學科中最為抽象的一門,尤其對于剛剛入門、理解能力較為欠缺的小學生而言,若以傳統的模式學習數學,很難做到化繁為簡、學以致用。若將抽象的數學與實際的生活結合,則會大大降低學習的難度,但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若想讓教學融入生活,就要求教師深度了解學生的生活,努力發現生活中的學習素材,而且不可一味地追求簡單以致忽視了復雜的知識,偏離了教學重心,應從大局出發,以知識為主、生活為輔。
3.知識的應用設計與生活結合
教師在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時,應選擇對應學生生活背景的、多種多樣的素材,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所以,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并且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呈現,不可自作主張、將個人的教學方式強制性地授予學生,應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并互相交流。令學生真正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價值,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成為學習的主人。
4.積極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
參與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是主動學習、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觀察生活中存在的學習素材,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活動,這種方式將會使學生課內課外共同發展,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研究性學習活動應由教師來引導方向、確認課題、說明要求,再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溝通得以進行。教師不應過分參與探究過程,只需適當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習的主動性。
數學是學習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一門學科,也是較為復雜和抽象的一門學科。小學是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雖然學習的知識非常簡單,但若基礎不夠牢固,將會對今后的學習造成很多不便。所以,打好基礎是學習的重中之重,小學數學的教學不容忽視。隨著新課程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正逐漸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概念被提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流形式。這一教學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具有更高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唐國林.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新校園旬刊,2017(5):75.
[2]王長林.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趨勢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3):19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