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喆
【摘 要】本文論述職業技能競賽輔導的對策,分析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輔導過程中存在的學生的測繪理論知識不扎實,對儀器實操原理理解不透徹、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薄弱、參與競賽鍛煉少、心理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據此提出健全技能競賽開展機制、健全激勵辦法、實施“以賽代考”、建設“全開放”實訓室、搭建技能競賽平臺、規范校內社團、開展相關競賽活動等對策。
【關鍵詞】職業技能競賽? 輔導?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023-02
為進一步深化我校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展示教育教學水平和廣大師生精神風貌,激勵教師愛崗敬業、學生勤奮學習,我校自2008年以來一直組織水利工程系測繪專業學生積極參加測繪相關的技能競賽。其中水利部組織的全國水利高職院校技能競賽是水利類高職院校舉辦,雖然每屆水利競賽項目都不斷在變化,但測繪項目作為基礎專業項目,是競賽的必選項。通過近年來的測繪技能競賽,我們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參賽訓練過程的關鍵點總結如下。
一、實踐體會
(一)領導重視、組織嚴密是比賽的根本保證
學校及系部領導都高度重視技能大賽。水利部技能競賽時間為每年的11月份,我校從當年3月起就已安排指導教師和競賽選手的選拔工作,5月開始對選手進行培訓,7月開始進行系統的強化訓練。訓練期間,領導時常到訓練場地進行實地檢查、指導,同時專門為競賽而建立了QQ群,各項目的指導老師和競賽選手每天在群里就培訓事項進行探討,系部不定期召開賽前動員會,研究、解決指導老師和競賽選手在培訓中遇到的困難。比賽前夕,學校教務處召開了學生技能競賽的領隊會,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和學生參與賽事的積極性,確保了技能競賽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參賽學生的選擇、合理的培訓內容和時間、科學的訓練是抓好比賽的關鍵
由于競賽中設有理論知識考核,要求參賽學生基本掌握測繪專業知識,因此在參賽人員選拔上,測繪項目重點在測繪專業大二、大三的學生中選擇,并且要求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學習能力強。
假期培訓期間,白天分上下午對測繪競賽中兩個項目涉及的技能進行訓練,晚上利用大賽方提供的理論測試題庫進行理論輔導,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學生堅持每天進行一次自測,每周進行一次考核,并且針對選手的個人情況進行重點培訓,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訓練計劃。在進行二等水準測量培訓時,在儀器操作、數據記錄、成果計算等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認真培訓,要求不能放過任何小細節。在訓練方法上,操作與理論相結合,講評做循環進行,這樣可以提高培訓的效果,邊訓練邊總結,不斷改進操作思路和方法步驟,在沖刺階段嚴抓模擬競賽,促使學生在競賽中發揮最佳水平。
(三)完整的培訓計劃是抓好比賽的有力手段
在接到每年的技能競賽通知后,系部就開始著手安排競賽訓練教師和競賽學生的選拔工作,指導老師積極與舉辦方就競賽內容及規程進行溝通,加入大賽舉辦方QQ群,及時獲取比賽新信息,并與其他院校的同行相互交流經驗。從競賽通知發布到競賽開始,比賽的規程可能有兩次變化:第一次是在競賽通知發布后兩個月的專家會議,會議將根據歷年競賽出現的分歧,對部分事項進行調整,調整幅度相對較大;第二次是在競賽開始前一天的指導教師會議,對指導老師訓練過程碰到的模糊不清的具體操作事項做調整,調整微小細節。所以競賽訓練不但要根據獲取的信息,及時對訓練相關事項進行調整,做到訓練、培訓與比賽內容同步,還要做到以多元化的競賽訓練方式應對臨時的、微小的調整,這樣才能確保訓練效果。
(四)階段性的總結、模擬試賽是確保成績的高效方法
競賽培訓期間,我們針對當年的競賽項目進行模擬試賽,及時總結技術要點和思路,根據往年競賽中的經驗,對同樣出現在當年訓練中的問題加強訓練,并要求參加培訓的參賽隊員在階段性自我總結訓練中分析遇到的困難和已解決、突破的難點,再由指導老師根據前一階段的完成狀況及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動態修訂訓練計劃,保證參賽老師完全掌握比賽項目,通過循序漸進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有效提升學生培訓的效率。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為參加技能競賽所進行的賽前選拔、賽中培訓、賽后反饋等工作開展,各項培訓制度、獎勵制度的逐步健全,對比賽成績的提高是有實際成效的,但就總體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發現由于參賽學生和賽制的不斷變化,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學生測繪理論知識不扎實,對儀器實操原理理解不透徹
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濃,測繪技能只注重儀器操作,學習過程中沒有產生任何疑問,一味全盤接受導師傳授的知識,忽略了原理,所以對操作技術關鍵點的掌握不夠全面,造成比賽過程一遇到與平常不同的地方便手足無措,容易造成失分。而競賽中測繪理論知識部分的知識面太廣,就算專門抽出時間來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由于學生基礎不扎實、對理論知識理解差,也只能靠死記,訓練進度慢,提升的效果并不明顯。
(二)競賽設備不固定,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薄弱
測繪競賽儀器眾多,且每屆競賽所使用儀器不固定,有的儀器甚至是賽前一兩個月才會拿到手和開始研究,更不用說熟知儀器的所有命令,僅能要求學生掌握比賽中最常用到的儀器操作命令,勉強應對比賽,無法處理比賽中儀器出現的任何突發狀況。學生缺少對競賽規程的分析,缺少學習自主性,在比賽中經常會忽略細節部分,而恰恰就是由于小問題造成丟分。
(三)學生參與競賽鍛煉少,心理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每年都在不斷培訓新的選手參賽,學生們都沒有經驗,心理素質、應變能力、技能水平各方面都較差。在測繪比賽中,進入賽場后各參賽隊伍如同競技賽跑一般從同一起跑線開始比賽,對手當前且裁判緊跟其后監督記分,學生心態相對緊張,再加上每隊都有一個裁判一直跟隨比賽,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極大的考驗,甚至在早前的比賽中有其他院校參賽者由于緊張出現了摔壞儀器的現象。近幾年來,我校參賽者都是由于個別同學的心情緊張,導致儀器操作慌亂,無法集中精神關注操作細節,造成數據計算失誤,遇到技術難點不能立刻調整情緒并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無法發揮出正常的訓練水平,導致未能取得預想的成績。
三、輔導建議
(一)健全技能競賽開展機制
指導教師要有責任心,參加各級各類的技能競賽是各職業院校教學的重要環節,而指導老師的素養是影響大賽成績的重要因素。指導老師要利用假期時間,全身心投入集訓,在指導訓練的過程中,觀察每個學生的操作動作和計算過程,在細微之處發現問題,及時找出問題癥結并進行改正,保證訓練質量和進度。為了在比賽中取得更優異的成績,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指導老師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善于鉆研,反復推敲琢磨。
對參賽學生需要精挑細選,需要合理的組合模式。參賽學生都選大三的學生是一種一次性培訓模式,辛辛苦苦培養一年只能匆匆參加一次比賽,成效不高。近兩年摸索出了“1—2—3”的培訓模式,這種組合模式由1名參與過競賽的大三學生、2名正在備賽的二年級學生、3名一年級學生(為下一年競賽儲備力量)組成,剛好能湊成2組(每組3人)進行培訓。這樣的模式,有教師指導,有老生帶動,有新生不斷注入,循環往復,既能保持參賽儲備力量的不斷更新,又有利于互幫互學氛圍的營造和競賽的選拔工作。
(二)健全激勵辦法,適時實施“以賽代考”
近幾年來看,學生榮譽感并不強烈,更多的是需要現實物質的刺激,而學校的培訓補助與利用寒暑假在校外打工的收入相比,遠遠不及,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競賽中來的只能依靠學分刺激。因此,針對在技能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應允許可免修相關課程,或折算成若干學分,或作為加分項納入評優評先評獎、入黨和推薦就業中去,激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培訓,參與競賽競爭,促進優良學風的建設。
(三)建設“全開放”實訓室,搭建技能競賽平臺
學校測量實訓室的開放時間只限定在實訓課上課期間,在短短的90分鐘內,學生只能完成實訓課上的內容,根本談不上鉆研。應逐步開辟“全開放”實訓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使學生除了在實訓課時間內完成相關實訓內容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能力、時間,使用實訓室的各類儀器資源,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便利的學習環境,在硬件上滿足學生的訓練需求。
(四)規范校內社團,開展相關競賽活動
目前我校各社團雖然各類競賽活動層出不窮,但缺少有效的活動組織,競賽制度混亂,各裁判都是社團的成員,有的自身測繪知識都比較缺乏,這樣的亂局不能有效推動競賽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進行,不能體現參賽同學的真正測繪水準,更不能為國賽選拔人才。所以,規范校內社團的相關競賽活動,應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由二級院系牽頭,定期舉辦測繪大賽,根據國賽的比賽規程合理修改賽制,從而使技能競賽活動規范化、制度化、日常化 。
今后,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借助技能大賽的平臺,多參與競賽,多汲取各院校的培訓經驗,完善我校的技能競賽管理制度,加強技能競賽工作的運行機制建設,扎實推進技能競賽輔導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文葉.技能競賽指導教師工匠精神的培養[J].山東工業技術,2018(1)
[2]艾娟.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輔導的實踐與思考——以信息安全與評估項目為例[J].才智,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