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富

【摘 要】本文論述“微時代”環境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依托“微媒體”功能,發揮“微平臺”優勢,通過實施循環創新的五環節過程,即樹立“微理念”融入“微生活”、建設“微隊伍”強化“微力量”、立足“微媒體”搭建“微平臺”、創新“微載體”整合“微內容”、完善“微管理”凈化“微環境”等構建“微教育”模式,探索依托“微媒體”平臺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微教育? 高職學生? 思想政治素養? 微媒體? 微平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030-03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種類和功能不斷增加,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不斷涌現,應該說“微時代”已經到來。在新時代背景下,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調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微媒體”的融合和互動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當代高職學生對信息技術異常敏感,在“微時代”背景下,把思想政治理論融入以社會實踐為主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對高職院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一項新要求。本文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托新媒體平臺來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有效路徑。
一、“微教育”給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工作帶來的挑戰
(一)教師主體地位發生轉變。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教師憑借多年的教育經驗和知識積累,在經過精心備課和選擇知識內容后可以給學生傳授有效的信息資源,對學生具有吸引力。但在“微時代”的環境下,由于信息是開放透明的,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較多,而且通過各種微信息傳播渠道,學生能夠比教師更快、更全面和準確獲取信息,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教師的信息資源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
(二)學生人生價值觀受影響。高職學生正處于互聯網“微時代”快速發展的環境中,微博、微信、抖音直播等各種應用微傳播平臺中存在著大量的輿論信息、文化思潮觀點,甚至還有西方文化的不良滲透,而“90后”高職學生還處于思想觀念不夠成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階段,對各種信息難以辨真偽,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沖擊和誤導,進而影響高職學生的正確人生價值觀形成。
(三)傳統教學模式受到沖擊。高職院校傳統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為主,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和主題班會實施為輔;教學活動的開展基本上都是在課堂或者特定場所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是簡單的面對面對話;教師為主導,通過“師講生聽”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交流。但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各種微平臺的使用,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此時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體已不局限于教師,傳統的單向式教學模式已趨于陳舊,教與學的“平衡”已受到了嚴重沖擊。
(四)教師教學能力“被提升”。在傳統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內容貧乏、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接受效率低的普遍現象。隨著“微時代”的到來,教師的信息知識主動權優勢幾乎喪失,原來傳統教學的“一人中心論”課堂已不復存在,教師教學能力“被提升”已在路上,教師要不斷適應各種“信息末端”所產生的教學環境,也要應對各種“網絡新詞”的突如其來,時刻面臨著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危機。
(五)學生課堂學習“被弱化”。在“微時代”的環境影響下,學生對新媒體技術深深迷戀,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玩手機而不認真聽課的現象較多,微博、微信等各種微傳播平臺已經成為學生隨時隨地進行情感表達和社交體驗的場地,學生通過網絡獲得了自由感,甚至出現了沉迷于“網絡微社交”的現象,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逐漸“被弱化”。
二、“微教育”給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實現了教育場域的廣泛性。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教育”場域中,已經不局限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從課堂、家庭、校園、社會等不同教育場域來獲取知識,伴隨著“微教育”的存在和滲透,高職學生可以在眾多的生活空間接受知識的洗禮,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處處皆有,通過“微媒體”傳播平臺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信息整合起來,利用“微教育”方式解決教育信息分散化以及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通過實施開展“微教育”場域內同步互動交流,實現了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的廣泛性。
(二)實現了教育載體的生動性。傳統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的講解,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被動吸收,這樣的教育載體顯得枯燥無味。通過“微媒體”的傳播平臺,可以整合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者游戲的形式傳播給學生,這樣既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知識點條理化和系統化地闡述,又能將相關內容以幻燈片演示或者動畫視頻演播的方式給學生進行展示與滲透,解決了傳統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點冗余而不夠深化的難題,從而實現教育載體的生動性。
(三)實現了教育模式的創新性。“微時代”的快速發展,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了變革,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為教師提供了教學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資源,如今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由傳統的“以教師指導為中心”模式逐漸向“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指導”模式轉變。隨著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各種“微教育”多元化模式的興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微媒體”的傳播平臺,讓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與討論形式多樣化,從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性。
(四)實現了教育的隨時性與及時性。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微媒體”提供的多元化平臺來實施“碎片化”教學,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片段化”學習。在“微時代”的環境下,微信、微博等“朋友圈”的方式已經成為高職學生傾訴情感、與外界進行交流的首要渠道,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朋友圈”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也可以通過及時發布正能量信息來引導教育學生,以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五)實現了教育的持續性與有效性。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學生在校的每個階段,目前高職學生的學制方式主要為“2+1”,前兩年主要是在校學習,可以很方便地接受各種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第三年為校外頂崗實習,由于學生已離校,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只能通過“微媒體”的傳播平臺保持與校外實習學生的“無縫對接”,通過“微教育”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性。同時,通過“微媒體”傳播平臺的“朋友圈”可以隨時隨地關注學生在外實習的思想政治動態,發現問題能夠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處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構建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微教育”模式
針對“微時代”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高職院校應在把握“微教育”所帶來機遇的同時,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職院校當下發展的“微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從“云端”步入現實,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環節的日常化,讓高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反復感受到益處,自覺地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思考,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本文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需求統一融合,構建符合學院發展的“微教育”模式。該“微教育”模式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分為五個環節,這些環節均圍繞“微教育”的實施時間先后不同階段來進行,實施一輪后,又可以循環創新,進而突出“微教育”的教學效果,如圖1所示。
(一)樹立“微理念”,融入“微生活”。“微時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艱巨,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時代新要求,提高新認識,及時樹立“微理念”,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因材施教,激發和增強學生參與“微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和認同性。同時,要把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實施與學生的“微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施精細化的“微教育”模式 ,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友等各方面著手進行幫助和引導,有效提高學生的感染力和覺悟能力,推動學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理論化、抽象化走向生活化、具體化。
(二)建設“微隊伍”,強化“微力量”。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高職學生的思想覺悟與行動落實,更取決于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微時代”要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就必須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微隊伍”,這支隊伍主要由學生工作處領導、社會科學部思想政治課教師和各系輔導員組合而成。建設“微隊伍”,就是要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微時代”學生的真實需求,提高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以及信息化技術處理能力,從而強化“微力量”,真正做到實時把握當下流行的“微媒體”傳播方式,充分挖掘“微教育”模式的各項功能,最終形成一支理論過硬、素質過硬、技術過硬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隊伍”。
(三)立足“微媒體”,搭建“微平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與時俱進的工作,在“微時代”的環境中,高職學生受“微媒體”傳播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們的價值觀。高職院校應該立足“微媒體”,積極主動去打造“微平臺”,用好各種“微教育”手段,搭建充滿正能量的“微平臺”。一是打造學院級的網絡工作平臺。此平臺主要用于學院發布重要思想政治理論和重大新聞信息,重要決策以及方案意見征集討論,以增強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使命感。二是搭建校園生活微應用平臺。此平臺包括了學院到系部,乃至每個班級逐層建立QQ交流群、微信交流群和微信公眾號等,通過層層融合聯動,讓充滿正能量的內容信息占領微應用平臺陣地,使該網絡“微平臺”真正成為高職學生生活娛樂、健康成長的良好精神家園。
(四)創新“微載體”,整合“微內容”。在“微時代”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抽象性與宏觀性內容很難與高職學生產生共鳴,高職院校應該創新“微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話語體系和語言方式以“接地氣”“微民”“草根”的話題形式和內容來展現;整合“微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相互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內容”信息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者游戲的形式傳播給學生;通過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各種“微教育”手段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聲音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五)完善“微管理”,凈化“微環境”。在“微時代”的環境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上,同時也發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微教育”的廣泛使用,使得學生能隨時隨地接受到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真偽性學生難以辨別,很容易受到不健康、不文明的價值觀影響。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完善“微管理”,設置專人負責各級微平臺的管控,對“微內容”要嚴格把關,對學生互動交流要加強正面引導,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能提升自我覺悟意識,凈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不文明“微環境”,營造安全、有序、文明的校園“微環境”。
“微時代”的到來,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會更多呈現出趣味性、時效性和互動性,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運用“微媒體”來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模式,提升師生文化認同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可信度。
【參考文獻】
[1]許靜靜,王華容.“微時代”的高校教育教學“微”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13)
[2]薛海,韓潁.“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6微”模式構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
[3]劉建梅,曹海濤.“微教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J].今傳媒,2016(12)
[4]蘇瑞瑩,黃旭臨.當代青年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微教育”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1)
[5]劉寧.“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微教育”模式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