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松吟
【摘 要】本文論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探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有的價值,提出多層面配合,打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通過多種渠道,建設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隊伍建設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043-03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
1.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中華民族能夠經歷艱辛磨難,依然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是什么力量使我們國家歷盡劫難而不死,屢遭侵略而未亡?其中固然有著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起了極大的作用。古往今來,多少愛國人士為了國家前途,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這些榜樣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里是最有感召力的,也最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感。大學生只有樹立了牢固的愛國主義思想,把祖國的前途、命運時刻掛在心上,才能為自己的學習增加無窮的動力,才能有勇氣、毅力克服學習中的一切困難。
2.培養大學生的環保思想和整體主義思想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性的中道,道德的中行,便形成了內與外、人與我的中。中和是“中庸”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我們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主體與客體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大系統,這一思想對于堅持國家民族的統一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具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天人合一”教育學生要堅守道德信念與行為的一致性,既不保守,也不偏激,進而達到正確對待個人、集體、國家利益。
3.激發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一種正能量的人生態度,是中華民族創造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我們將這些精神滲透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能起到積極的引導和鼓勵作用。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每一代人都應肩負歷史責任,當代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要使自己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能力,要有開拓進取的拼搏創新精神和立志成才的意愿。
4.幫助大學生樹立道德修養的崇高目標
“慎獨”既是崇高的道德目標,也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如何教育大學生努力追求并實現“慎獨”,則是大學生道德修養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慎獨”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調整行為的規范,主要通過信念和良心支配自己的行為,信念和良心就是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時的道德責任感。一個人在公開場合不做壞事,還比較容易做到,而在獨處時,也一樣不做違反道德原則的事,那就需要具有較高的道德境界。今天我們用社會主義道德觀來理解“慎獨”,就是要求大學生們具有自我修養的高度自覺性和積極性,隨時隨地用社會主義道德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青年學生對自己進行監督,增強自制力,在無人監督時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能性
文化有塑造人、培養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豐富的內涵,能夠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健康的人格,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社會主義接班人。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有許多相同之處。總之,思想政治與優秀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共生的特點。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之一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建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采取簡單移植的方法,而是通過批判,有所選擇,有所揚棄,有所超越,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發展。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順利展開,如果沒有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黨的思想工作就顯得十分吃力和艱難。今天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加需要傳統文化的養分,才能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發展得更好。
(二)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起幫助作用
當前是一個網絡和信息非常發達的社會,新舊思想沖突,各種利益矛盾不斷出現,經濟結構多元化,社會的開放狀態,使大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都發生了變化,面對復雜的社會,不少學生在理想信念、人生態度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茫,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沒有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它一直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導思想和主要內容,并且起到很好的思想指引和借鑒作用。
三、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筆者對廣西5所高校800名各年級大學生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現狀。
(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現狀
1.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程度不高
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通過文學名著、音樂、京劇、傳統節日等方式來傳承。只有讓學生深度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愛國精神。但是從調查結果看,只有5.1%的大學生閱讀過中國的全部四大名著,閱讀過一半的為11.0%,一本也沒讀的學生居然為18.5%。除了四大名著,學生對其他的文學如“古文觀止”之類的更不感興趣。學生們說在高中時期學的這些知識完全是為了高考,一旦考上大學,就再也不想學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了。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是相當缺失的。很多高校的大學生講實用,奉行“有用即真理”,凡涉及外語、計算機、公關廣告之類的課程、講座等,興趣濃,熱情高;相反,一些諸如社科文獻檢索、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原理等課程,則情緒低落。不可否認,那些熱門課程對大學生走向社會能帶來比較直接的實惠,可是他們丟棄的卻是人生價值培養、道德培養的重要內容。近幾年有些用人單位對當今畢業大學生評價最普遍的一點是: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外語、計算機水平都不錯,但是人文素質、社會責任感、工作責任感還有待提高。
2.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缺失
(1)對傳統節日的認同度。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民俗節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可見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對于法定節假日的提案,大部分的大學生是支持的,但很多人只是單純為了放假而支持,而真正去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源及意義的大學生少之又少。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國外文化不斷傳入我國,西方文化越來越受到大學生們的青睞。除在春節這樣的大節日之外,在其他節日中,許多青年人更傾向過西方的節日,比如大學生更熱衷過西方情人節而不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七夕。大學生對西方節日和文化有這么高的認同,這個問題讓人深思。
(2)對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的認同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侵入,大學生們開拓了眼界,他們向往和追求新生活,西方的價值準則已經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唯我獨尊”“個人主義”等西方思想影響了大學生,而優秀傳統文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知行合一”“忠孝”等思想對大學生來說很陌生。這種狀況令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臨尷尬與困惑。在對大學生進行“天下為公”“人之兩有”等傳統文化了解的調查中,50%的大學生表示“不太理解”;對“小富即安”“安貧樂道”等這樣傳統消極思想的認識與否,45%的學生表示“不清楚”或“說不清”;“說不清”的現象就是不能分辨是非,是惰性的表現,這樣的問題也是引人深思的。
3.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得不夠
一些大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目標,很看重物質的需求,而不太講奉獻,還有點任性和自私,做事都是講究回報,不肯多付出,也沒有多少愛心,比較自私和自我,誠信意識較弱,考試作弊,對國家資助沒有做到感恩勵志,存在沒能按時還助學貸款等現象。部分大學生消費觀念在改變,喜歡超前消費而不考慮自己的承受能力,身上總伴隨一些常見陋習,如虛榮、擺闊、穿名牌、互相攀比等。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一直受到西方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沖擊和影響。這包括西方國家的文化產品,如音像制品、動畫等在我國得到廣大青年的喜愛,這些產品多少有些不良的內容,如暴力和色情等。另外,網絡文化一直沖擊著大學生的生活,網上形形色色的內容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使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很淡薄。
2.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急功近利的思想侵入大學生。當今大學生的求學態度不再那么單純,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認為知識分為“有用”和“無用”兩種類型。所謂的“有用”就是英語考級、職業技能考證、駕照等,這些深得學生們的熱衷,而人文素養教育被冷落在一邊,顯得沒有價值和“無用”。
3.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
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我國高校出現重專業技術教育輕人文素質教育的現象。高校在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缺乏系統與整體的計劃,使文化素質教育不被重視,處于日常應付的狀態。久而久之,這樣的不被重視削弱了教師們上課的積極性和創造靈感,也使學生失去學習人文知識與通識知識的興趣。
四、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途徑
(一)多層面配合,打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說明環境的影響與作用。因此,我們把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教育一體化,形成目標一致、功能互補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社會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時刻影響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政府部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文化環境的建設,并以足夠經費去落實和執行,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社會文化環境才能夠名正言順地順利發展。當今是一個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媒體要通過微信平臺、網絡、電視、街道宣傳等方式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引導社會輿論,形成濃郁的社會文化氛圍。社會團體、宣傳部門、文化館等應該為大學生提供與傳統文化近距離接觸的平臺。
2.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在硬件設施方面,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學校特色和發展定位,營造古香古色的大學環境。比如建設相應的文化長廊、文化石、路牌、路標、教學樓等,這些都是文化宣傳的載體。外在的環境能給學生一種文化視覺的傳遞。在校園軟文化建設方面,要通過校風、學風、班風以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內化思想,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3.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搖籃。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家長以身作則,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美德武裝自己,尊老愛幼感化孩子的成長,營造充滿正能量、和諧進步的家庭氛圍。
(二)通過多種渠道,建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網絡
1.課堂是主陣地
大學生接受學習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通道。要想讓優秀傳統文化很好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需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多下功夫。要通過現代化技術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播放視頻、PPT等,使課堂深入淺出。另外,還可以對大學生平時關注的熱點,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傳授,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要求,又不失傳統文化的滲透。
2.第二課堂是有效途徑
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是專業課程有教學實踐課,傳統文化課也應如此。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計劃中要有意識地安排教學實踐課,組織學生到學校當地的文化紀念館或文化古跡等地進行接地氣的學習,或者開展紅色電影展播賞析,通過觀影的形式,讓同學們分享觀后感,或是以話劇表演、文藝匯演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3.互聯網是重要載體
網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大學校園正成為我國因特網用戶最密集的區域。學校要通過易班、公眾微信平臺,讓學生感受濃郁的文化氛圍,以圖文、音頻、動畫等形式打破平面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多方位感受傳統文化內涵。另外,多舉辦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如“易班知識競賽”,“網絡杯”演講比賽等,以賽促學,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自覺發揚優秀文化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