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萬剛
【摘要】在基礎教育迅速發展的環境下,幸福教育在是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的不斷發展,中小學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道德修養有著重要的責任。因此,本文針對幸福教育在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作用進行研究,通過對幸福教育概念以及內涵的了解與分析,從中找出了幸福教育在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與方法,進而推動我國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幸福教育 中小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20-02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教育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活動,對發展人類本性以及為人類創造幸福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所以說,在幸福教育理念下,有利于培養學生感知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然而,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在幸福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因此,如何讓幸福教育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并且對幸福教育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作用的探討,對中小學課堂幸福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相關概念
(一)幸福教育概念界定
幸福教育主要是將人類的人性觀念界定為哲學與教育意義上的幸福概念。幸福被人們認為就是人類從心理、生理以及倫理三方面所得到的幸福感,是人性在得到夸獎與肯定時,所表現出的第一反應與感受。同時,幸福與教育事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幸福作為教育事業的終極目標,在教育事業中占據重要位置,主要是將“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進行有機結合。幸福教育不僅可以有效的拓展道德教育,還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師與學生的幸福感。
(二)幸福教育的內涵
在幸福教育過程中,其主要內涵是培養體驗與創造幸福的人,有利于人們在社會互動中能夠相互得到肯定,增加人性的幸福指數。幸福教育的切入點是人們的幸福點,在基礎教育中,幸福教育可以有效的降低功利化成分,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培養人才。在幸福教育的解讀過程中,主要以幸福為主,以達到使人幸福的教育方式為主,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教授一些有關“幸福”的內容。同時,幸福教育可被稱為一種教育狀態,幸福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否幸福,還要關注教師教的狀態是否幸福,兩者應當相互結合,從而達到幸福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幸福教育在中小學課堂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幸福教育,需要將幸福教育全面落實到整個基礎教育過程中。做到追求幸福教育過程以及追求幸福教育結果相結合,并且做到以“關心”作為幸福教育實現的前提。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場所,由于學校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是促進教育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首先,校園環境的優化。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環境與地理條件來優化校園環境,營造充滿“幸福感”的校園環境。其次,人文環境的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建設幸福的人文校園環境,使得學生在校園中感受到和諧與幸福,從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最后,提高校園文化的品質。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同樣是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在深厚文化底蘊中體驗幸福情感。
(二)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校作為教學主體,必須存在一定的社會規范制度。顧名思義,學校的規范就是學校的管理制度,在貫徹落實幸福教育中,應當加強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管理制度,應當充分體現出關心、和諧與幸福的因素。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方向有兩種,一是,優化教師的評價機制。在中小學課堂教學實施幸福教育的基礎上,應當關注教師的幸福指數,應當站在教師專業生活的角度,增加教師外出培訓或者進修的機會,從而提高教師的幸福感以及增強教師的專業成就感。二是,制定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特性的管理制度。學校應當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通過定期的家訪來了解學生最近的生活情況。
(三)開設特色教育課程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應當將幸福教育深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與日常管理中。幸福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特定的教育方式,還是一種教育理念。同時,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加強“關心型”特色課程的開設,使得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到幸福感,并且可以從中創造幸福。特色課程的開設還需要引領學生對自身所獲幸福感進行回味,并且感染身邊的學生,從而營造一個幸福的氛圍,學生能夠從良好氛圍中學習,有利于中小學課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世鐸.回歸教育本性:將幸福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2(09)
[2]邵同柱.幸福,既是一種教育實踐,也是一種教育理想[J].中國特殊教育.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