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婭
【摘要】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由于物理學科的知識內容具有較強的思維邏輯性,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經驗不足,導致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而初中生在物理課程的學習中,既要掌握書本理論,又要培養物理思維。在教學實踐中,物理老師要重點對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學會創新性學習,本篇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對物理教學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作用以及方法等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物理教學 激發 “求異思維” 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160-01
“求異思維”主要是指學生能夠在對背景材料進行分析,開拓思維,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使物理課程的學習更加具有效率性[1]。關于初中物理教學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必要性以及方法等需要從實踐分析中展開研究與探討。關于物理教學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基本方法和作用等,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拓展性思考
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培養,需要學生對于教材中的相關物理概念和理論等有深入的了解,學生只有在加深內容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拓展,才能活學活用,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對于初中物理課程中不同的概念和理論,學生要從不同的方面展開學習與思考。例如對于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態變化內容學習,學生要把握的是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華和凝華等幾種物態變化形式,學生在實際理解中可在教材的概念理論上再聯系自己的實際經驗來分析[2]。例如平時燒開水時,壺中原來是液態的水,放爐子上加熱如果不關火水就會燒干,這樣液態的水最終轉化為氣態的水蒸氣,水沸騰這個物態變化是汽化;同時壺蓋往往被頂起,說明這個汽化過程是一個劇烈的汽化過程;而壺蓋上原來是干凈的,后來出現明顯的水滴,說明氣態的水蒸氣又變成了液態,這就是液化的過程。
二、比較式思考
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需要學生能夠對相關物理現象或物理問題等,能夠使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問題,這種比較的形式包括規律性比較、現象式比較或物理反應比較等。例如在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關于力的章節內容的教學,學生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是彈力、重力和摩擦力,其中關于摩擦力的產生與物體的接觸面有關,老師可以使用實驗模擬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如,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置木塊,用力推木塊,木塊可以以一定速度滑出;而在粗糙水平面上放置同一的木塊,用同樣大小的力推木塊,而木塊往往還處于靜止狀態,難以滑出。觀察這種現象,老師可以主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木塊的兩次運動狀態不同”、“兩次實驗演示有哪些要素變化,又有哪些要素未變化,這些與實驗結果有何關系”。這種比較性思維的應用能夠使學生的問題思考更加具有方向性。
三、例題分析
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理論部分,同時要能夠靈活應用不同的方法和公式等去解決不同的物理問題,在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培養,可以在例題講解中,為學生“舉一反三”,使其能夠創新解題方法,提高解題效率。例如在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關于“壓強與浮力”的教學,學生首先學會壓強的計算公式為p=F/S,而后在“信息庫”中推導出了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ρgh。此時引導學生即可發現,此公式推導過程中薄塑料片上方相當于是一個柱形體的水柱,從而將此公式的使用范圍推廣到柱形固體的壓強分析上來。在后來的相應例題中的對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要進行正確的分析,使得實際計算中思路清晰、計算準確,同時促使初中生在不同例題的分析與比較中,總結出更加有效的解題經驗和解題方法。
四、結語
物理教學中,學生需要根據一些物理現象,結合課本中的一些原理,進行積極的問題探究,初中階段是學生開始接觸物理知識的初級階段,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善于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扒螽愃季S”是指學生能夠應用發散性的思維觀點去看待不同的物理問題,并能夠開闊思路,總結應用最具效率性的問題解決辦法。初中物理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培養和提升,需要老師應用實驗式探究性教學的辦法,鼓勵學生在討論中發散思維;同時,在例題分析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對題目中的問題要素以及條件關系進行分析,使學生的物理邏輯思維更加嚴謹,提高物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翟擁軍,陳桂仁.淺議初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3):11.
[2]段永勝.“逆向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赤子(中旬),2013,(11):83-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