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盛
[摘要]我國股份公司與德國一樣,都采用公司內部治理既有監事會、又有董事會的二元制模式。但在實踐中,我國監事會制度的監督效果不彰,流于形式。因此,對德國監事會制度的優點進行借鑒,對于完善我國的公司治理制度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公司治理 中德 監事會制度 比較
公司治理結構即公司內部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及經理層相互監督制衡的機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國際上存在著兩種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一是英美國家的一元制模式,即公司內部沒有監事會,董事會既是決策機構,又是監督機構;二是德國的二元制模式,即公司內部既有監事會,又有董事會。
德國與我國的股份公司監事會都是公司內部有別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專門監督機構,都履行著監督董事會和經理層的基本職能,但在層級地位上有所不同。我國的監事會與董事會并列,都對最高權力機構股東大會負責;而德國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出,位于董事會之上,董事會向監事會負責。
一、德國監事會制度的特點
(一)位高權重
德國股份公司設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三個領導機構,分別擁有所有權、監督權和經營權。股東大會選出監事,組成監事會,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監事會聘任董事,組成董事會。董事會每年向監事會報告公司經營政策的計劃和長遠規劃以及經營效益情況,每季度報告經營狀況,及時報告重大的經營事務活動。德國《股份有限公司法》的規定,監事會具有以下職權:召集股東大會;選任和解任董事會的成員;監督董事會的業務執行情況,批準重大業務決定;檢查公司的財產和審查公司的財務報告;考慮董事會關于分派盈利的建議。由此可見,德國股份公司里,董事會掌握具體的經營權,而監事會是權力在董事會之上的機構,掌握著公司的決策權,具有權威性,形成對董事會經營權的強力監督。
(二)監事會由勞方和資方共同組成
德國《共同決定法》規定,監事會成員由勞資雙方對半組成,權力相同。德國公司治理模式的一大特色就是強調職工參與。“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職工人數眾多,處于生產一線,信息來源廣,對企業實際情況十分了解,并且職工監事代表工會,地位與資方相等;同時也受工會的廣大職工監督,保證了監事的獨立性和公正性。也形成了對大股東或經營者的強力的監督與制衡,使得公司很難形成經營管理者一手遮天的內部人控制的情況。
(三)在監事會內設下屬專業委員會
在監事會內設各種下屬專業委員會以增強監事會的工作能力;此外,還規定監事人選要具有豐富的專業方面的經驗;監事任職有一定的期限。這些措施保證了監事的專業性,提高了監事會的工作效率。
綜上,德國監事會具有權威性、獨立性、公正性、專業性,保證了監事會的高效監督作用。
二、我國股份公司監事會制度的特點
我國自確立股份公司制度以來,也采用公司內部治理機構的二元制模式。公司股東大會為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相對獨立,是兩個平行的機構,對股東大會負責。監事會對董事會和公司經理層進行監督。但在實踐中,由于以下原因的共同作用,我國監事會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的監督效果不彰,流于形式:
(一)監事人選易被大股東所決定
我國《公司法》規定:監事會應當包括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低于1/3。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但由于我國的上市公司中股權結構比較特殊,股權相對集中,公司一般都有控股股東,所以股東代表特別是控股股東代表就占了監事會的大部分比例,而職工代表在監事會中就只是少數派,更何況職工代表的人選也可以由掌握經營管理權的大股東所決定。因此,由于我國的這種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現狀,出現了董事會、監事會均由大股東控制的情況。這種自己監督自己的監事會地位十分尷尬,失去了公正性和獨立性,也失去了制度設計原意中監督制衡的作用。
(二)監事人選與經營管理層為上下級關系
目前,我國公司監事會成員多為紀委、工會、群團、政工干部或勞動模范,在公司層級中是董事會領導的下級,其工資和職位基本上都由管理層決定,因而其身份和行政關系都不能保持其作為監事應有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從而無法開展對董事會與經理層的有效監督。
基于以上原因,使得我國股份公司監事會普遍成為擺設,沒有權威性、獨立性、公正性和專業性,難以形成制度設計中真正的監督制衡作用。所以,許多公司出現了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違規擔保、劣質資產高價注入、任意停復牌等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的現象頻頻發生,如果有強有力的內部監督機制,這類現象其實可以避免。鑒于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獨大的特殊現象,更需要強有力的監督,才能遏制內部人控制的現象,所以德國這種強調職工參與而又賦于強權的具有權威性、獨立性、公正性和獨立性的監事會制度,對我國有特別的借鑒意義。
三、啟示
德國股份公司的監事會制度對我國極具借鑒意義,從二者的比較來看,我國監事會的不足在于權威性、獨立性和公正性不夠。借鑒德國的監事會制度,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造我國的監事會:
(一)修改現行《公司法》關于監事會組成規則的規定
大幅增加職工監事的比例,應由不少于1/3增至不少于2/3甚至更高,這樣才能夠增強監事會的獨立性。因為我國的監事只是監督機構,所以職工監事占多數并不會影響公司運營。
(二)提高監事的法律權限和薪酬
應規定公司的重大決策需向監事通報,并由監事開展事中、事后的專項監督;監事在任期內無重大過錯公司不得解聘。畢竟監督是“得罪”人的活,只有監事地位和待遇提高了,才能讓監事安心而大膽地開展監督工作。
(三)加強監事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應規定監事開展監督的次數并形成監督報告由股東大會審議。對于發現和遏制經營管理層違規現象的監事給予連任或其他的獎勵措施;而對于監事任職期內應發現而未發現違規現象的通過股東大會給予免職、罰款甚至追究法律責任等追責措施。
(四)在監事會內設必要的下屬專業委員會
在監事會內設必要的下屬專業委員會,如財務與審計監督委員會、重大決策監督委員會等,規定各委員會的任職條件,可以增強監事會的工作能力,提高監事會的專業性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