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黎黎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情境教學法;主題性情境;體驗性
情境;反思性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3.1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4—0120—01
小學階段是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階段。無論是品德與生活課程還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其設計與實施都必須重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要凸顯思想品德課程的生活化特點,情境教學無疑是最易于操作、效果最為顯著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遵循如下程序:
一、創設主題性情境,為課程學習奠定情感基調
學生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世界、國家、家庭、學校、社區是學生不斷拓展的生活領域。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要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學,使教學走進生活,使學生學會生活。在教學中,要圍繞教學目標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游戲、真人模仿秀等活動,創設主題性情境,讓學生擔當主持人、裁判等角色,使其在主題模仿實踐活動中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主動進行探究。比如,在教學未來版三年級上冊“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一課時,開展“小鬼當家”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感悟父母的辛勞;在學習三年級下冊“交通安全要注意”一課時,創設教學情境——模擬駕駛,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感知遵守交規的必要性;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購物的學問”一課中,以央視經濟頻道“猜價格”欄目為主題進行導入,引導學生感知購物中存在的學問。這樣,更容易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體驗性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辨析道理
借助主題性情境活動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后,教師恰當地創設體驗性情境,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品德問題,并通過辨析、討論、辯論、訪問等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如“交通安全要注意”一課,根據主題式情境設置,學生已將角色轉化為司機、賽車手。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教師可將交通安全常識、常見的交通標志、交通事故處理方法等知識要點用游戲障礙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在模擬駕駛的情境體驗中感受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害,了解交通安全常識。
三、創設反思性情境,以實踐體驗加深理解
此環節要求教師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提供更高層次的情境,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體驗、探究,變所學為所用,從而真正實現品德教學的有效性。以未來版四年級上冊“怎樣面對困難”一課為例,開課導入時,筆者創設“體力大比拼”的游戲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困難的存在。課堂末了,讓學生帶著對困難的正確理解與認識,以及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與信心,再次進行游戲體驗。許多學生,尤其是那些在導入環節放棄做游戲的學生,雖然一個個面紅耳赤,但都不再輕易放棄,而是選擇堅持到底。學生對困難的認識與理解得到進一步加深,“困難面前不低頭”的思想在游戲過程中逐步形成。
四、回歸生活,塑造品德
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最終是用來指導學生生活的,只沉浸在情境中是不行的,必須回歸生活,親自踐行。在教學情境的幫助引導下,雖然學生的認知得到了發展,情感得到了升華,但教師仍然要指導學生走出情境,通過讀兒歌、讀名言、寫座右銘、寫感恩卡、簽倡議書等方式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如,在“交通安全不能忘”一課結束時,教師可告訴學生:“我們僅是了解了交通安全知識還不夠,交警叔叔還希望我們把這節課的收獲傳遞給其他人。我們一起制作一張交通安全系列書簽,將它送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課后,學生則將一句句發人深省的提示語、交通安全常識寫在書簽上,利用課余時間送給身邊的人,提醒所有人遵守交通規則,保障交通安全。這樣,學生很自然地走出了情境,用情境中所學到的知識去指導現實生活。以上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課堂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以多個有聯系的小情境銜接起整個教學過程,從課堂初始的情境創設到課堂收尾時的情感升華、拓展延伸,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體驗之旅,達到了優化教學的目的,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