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普
【關鍵詞】 班主任;問題學生;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04—0463(2018)
04—0038—01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特點,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努力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與提高。問題學生一般和班主任(課任老師)關系別扭,甚至對立。怎樣和問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成了當前班主任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積極主動地和問題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1. 勇于接納,善于傾聽。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獨特的內心世界。問題學生一般存在著生活、學習、心理或者個人成長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他們往往和老師溝通不暢。這時候,就需要老師主動伸出熱情的手,主動和他們談心。面對他們的缺點,更需要老師要有博大的胸懷,要勇于接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濃濃的愛。教師要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尤其是苦惱,做他們心聲的忠實的傾聽者,要從學生成長的背景出發盡可能地理解他們。尤其是在學生犯錯的時候,要詳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避免先入為主,誤解學生,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老師的盡心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健康成長的;讓學生充分表達,說出內心的煩惱和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規劃,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對與錯、是與非,尤其要指出應該怎樣改正錯誤。
2. 對癥下藥,尊重學生。問題學生往往經歷了較長的不健康心理和錯誤行為的歷程。為此,班主任要特別注意問題學生犯錯的反復性,不要被他們的屢教不改所激怒,要從關愛出發,耐心、細致地教育他們,不翻舊賬,跟蹤糾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學生所犯的錯誤也千差萬別,班主任對其要避免過多的埋怨和呵斥,要換位思考,從學生的年齡階段出發理解學生,尤其是當面對存在特殊家庭背景的學生或者性格心理有缺陷的學生的時候,教師的教育方式、方法更要靈活,對癥下藥。教育問題學生的目的是要其改正錯誤,若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往往達不到教育的目的,或者適得其反,形成學生繼續犯錯的原因。
3. 多渠道、網絡化。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要充分運用各種教育渠道,教育學生。多渠道、網絡化教育學生可以產生巨大的教育合力,產生較好的效果。教師要通過家長了解學生,要幫助學生解決家庭存在的問題,要和家長溝通教育學生的教育態度和方法,甚至指導家長的教育方法。教育問題學生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要形成班主任和課任老師聯合教育學生的模式。同時,可利用家長微信群、qq群和各種家校平臺來共同教育學生。
二、創新工作思路,拓寬工作途徑
1. 開展結對幫扶。為了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學校從校長到教師,對問題學生結對子幫扶。幫扶老師要從家庭、學習、性格特點甚至社會交往全方位了解幫扶學生。老師要幫助他們規劃人生,尤其是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要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傾聽他們內心的喜悅和苦惱,從而幫助他們打開心結,指導他們的生活。
2. 定期家訪,深入了解學生。家訪是溝通學校和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學校制度。不少家庭對學生教育學習方面存在較多的消極因素,學校五天的教育教學放2天假后,學生的學習教育成效就會大打折扣。不少問題學生的家庭幾乎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深入了解學生,學校就要建立定期家訪制度。
3. 開展專題活動,關愛留守兒童。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的突飛猛進,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不斷攀升,隨即“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顯,尤其是相當一部分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也影響了學習。問題學生中,留守兒童占比相當高,留守兒童已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關注,為此,班主任要開展一些專題活動改進教育方法。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學校就要給予補償,建立檔案、開通親情電話、組建活動中心、開展心理輔導、老師和留守兒童結對子、實行寄宿制等。多開展文體活動,有意要讓留守兒童參加,每逢節假日更要關愛有加,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校在去年“六一”兒童節評選“十佳、百優少年”時,就要求要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兒童,并為家庭困難者發放了學習用品和圖書,同時開展師生、生生結對活動,使他們產生自信,彌補親情的不足。
三、加強學校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我國是法制國家,法律具有最高的權威,必須教育學生樹立起學法、守法、用法的觀念。當前,學校急需加強法制教育。要教育學生不僅提升成績,而且提升法律意識,懂法,用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學校應該主動和執法機關聯系,建立法制副校長制度,聘請司法機關人員擔任學校法制副校長,讓他們幫助學校對學生進行較系統的法制教育。學校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的組成部分。習近平指出,讓法律成為人們最高的信仰,強化學生法制教育不可少。通過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使學生養成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觀念。為此,我們要開展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使學生認識到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道德是立身之本。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