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龍
【關鍵詞】 生物教學;預習課;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4—0069—01
預習是指在老師講課之前,學生對指定教材進行一定范圍、一定程度的自學,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課的知識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學習過程。本文主要結合初中生物學科,針對如何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進行論述,希望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預習的意義
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自主、持續、高效學習的動力源泉。
1. 預習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掌握自學的方法,學會自主學習,才能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 預習有助于改變課堂學習的被動局面。有些學生對生物的學習感到吃力,跟不上教師上課的進度。這樣的學生往往課后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彌補,久而久之,便只有招架之功,學習就陷入困境。
3. 預習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預習有助于掃除有關知識方面的障礙,為學習新知識鋪平道路,所謂的溫故知新就是這個道理。
4. 預習有助于增強課堂學習的針對性。通過預習,可以初步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找到重點、難點和疑點。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上課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目標明確,態度積極,注意集中,容易將不懂問題搞懂。
二、初中生物課預習有效性策略
1. 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預習內容,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高年級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步增強,如果學生的預習作業,一直是老師所布置的,學生沒有自主選擇、自由發揮的權利,就一定會削弱他們預習的積極性,特別是一些優秀、愛動腦的學生更是如此。此時,預習內容自由選擇以及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一定會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可以成立預習超市,讓學生自主選擇。或者重視預習質疑,讓學生主動思維。無論是自主選擇預習作業,還是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預習,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促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同時學會從不同起點主動走向新的學習之旅。
2. 合理安排預習時間,提高有效預習的效果。合理安排預習時間,也是提高有效預習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平時,我安排了短、頻的預習時間,即從每天的晨讀課時間里擠出十分鐘,讓學生初讀、深讀,整體感識將要學習的新課文;短短的十分鐘難于收到預習成效,所以下午的自主閱讀課再讓出十分鐘,讓學生整理他們對新課文的疑問、困惑和收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晚上再利用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借用工具書等自行解決問題。這樣的時間安排,看似支離破碎,但卻較好地緩解和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厭學的情緒,使學生從心理上產生了主動的愉悅心理,從而主動地去預習,提高了預習的效率。
3. 養成習慣,提高預習能力。良好的預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可有意培養學生以下四種預習習慣。
(1)養成不先預習不聽課、不先復習不做作業的習慣。課前預習可使學生對新課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難懂的地方需要在課堂上問老師也心中有數,這既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課后及時復習不僅有利于對新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強化記憶,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
(2)養成愛思考、愛質疑的習慣。“學源于思,思源于疑。”要啟發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善于發現疑點,敢于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教會學生質疑不僅可調動學生預習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智慧潛力。
(3)養成博覽群書的習慣。中學生單從課本中獲取知識是很有限的,因此可引導學生要多讀一些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報刊和課外書籍,通過摘錄、剪貼建立自己的“生物學資料庫”。這不僅可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4. 完善預習目標檢測。預習是生物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其效果如何我們也應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預習目標檢測、評價體系,可以分為自我檢測評價、小組檢測評價和教師檢測評價。如預習時可以試著做些練習題,看通過自己思考得來的答案是否正確,這樣既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思維,又實現了自我目標檢測。小組檢測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而教師如果認真檢查,學生會因為自己努力得到老師的肯定而更加認真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預習興趣。當然,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預習,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的檢測和評價,以鼓勵為主,旨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