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賢
【關鍵詞】 離異家庭;心理特點;方式;心理素質;社會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033—01
離異單親家庭主要是指因為離異而造成的、由父親或母親單獨撫育子女的家庭。離異單親家庭意味著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這兩種最基本關系所組成的家庭“三角結構”的轟然倒塌,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引起震蕩,而受到沖擊最大的則是處于弱勢群體的孩子,他們生活在父母離異的陰影之下,心理受到極大的傷害。
一、造成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特點的原因
1. 自身心理原因。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與其他的同伴交流、溝通,以使其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而對于離異家庭子女來說,他們內心既具有青春期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特點,但又因為家庭結構的變化給其帶來的心理壓力難于向同伴啟齒,使得他們所承受的內心壓力與完整家庭子女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相比更大。
2. 家庭因素。由于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家長難免會伴有不良情緒的產生以及一些心理問題。這些不良情緒也會造成離異家庭子女情緒焦慮、緊張、害怕等不良的心理反應。父母離異以后,孩子缺失了一方的父愛或母愛,他們的情感世界呈現明顯的饑渴狀態,在感情方面不能得到及時彌補。
3. 不合理的溝通方式。離異家庭由于缺乏雙親言傳身教的最佳組合優勢,家庭教育的功效相對于完整家庭而言明顯處于弱勢。父母離異后,沒有人能夠與孩子更好地溝通,于是在學習、生活方面表現消極。
二、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輔導策略
1. 離異家庭子女自身方面。建立良好的友誼是最有效的方法。處于童年期、青春期孩子的社會交往主要體現在他們與同齡伙伴的交往,并且在交往過程中發展和建立起相應的人際關系。因為同學之間的社會交往及共同的游戲活動要求所有的伙伴共同遵守游戲規則,共同承擔責任,共同齊心協力完成任務,這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善于團結協作,善于體諒他人,善于助人為樂,在交往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如果被同伴接納,就意味著受到同伴的許可、贊同和接納。從而,在心理上得到滿足,有利于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及良好人格的培養。
2. 家庭方面。首先是較好的心理素質。父母離異對孩子的感情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作為離異家庭家長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快帶給孩子,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家長首先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離異,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其次是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父母離異后,子女必然會產生抵觸情緒,而家長也逃避不了不良情緒的困擾,但是家長并不能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再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是離異后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理解和關懷,及時與他們進行交流,避免不良心理問題的出現。再次是創造和諧的溝通氛圍。在剛解除婚姻關系時,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個適應過程,因此,在與子女溝通時,切記不能將自己的憂郁、怨恨、不滿、焦慮等消極情緒流露出來。我認為,家長與子女溝通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其次,要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多聽聽孩子對事情的看法和見解,即便是孩子的看法有些偏差,也要持鼓勵的態度,這樣,便為家長與孩子進一步溝通交流奠定了基礎;最后,在肯定交流過程中不用結論性語言,涉及對他人評價的話題時不用貶低性語言,要有包容一切人和事的胸襟,用博大的胸懷去影響和引導孩子。
3. 學校方面。第一,創建心理輔導站。學校創建心理輔導站對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針對離異家庭子女顯得尤為重要。要想讓心理輔導站發揮其作用,就要做到培養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建立離異家庭學生檔案、關注離異家庭子女。第二,家庭與學校加強溝通。家庭教育與學校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機制是學校教育的豐富和發展。構建家庭、學校教育的和諧互動機制需要以未成年人為中心,建立家校協調作用的教育支持系統。這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互動機制的內容主要包括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共同教育與管理的協商機制、定期的雙向交流機制等等。
4. 社會方面。人們對離異家庭的偏見看法產生的消極影響和負面作用加大了離異家庭家長及其子女的社會適應和心理適應的難度。如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負面評價及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從報刊、雜志等刊物徹底改變負面或刺激性文字和詞匯用語,應更多使用客觀性語言;其次,在傳媒作出評價時,媒體應對家庭變故及其帶來的影響要做客觀評價,要以更平和、中性的態度看待和尊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結構所發生的變化和人們對其生活方式的選擇。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