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斌
摘要:素描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等美院造型能力培養的基本課程,更是美院油畫專業的必養課。在當代藝術繁榮的今天其目標和任務都必須適應變化和發展的當代藝術。科學技術改變了世界、藝術美化了世界。而美化世界更需要有大量審美能力很高的專業人才,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更應該是現今教學的重點,從而以藝術美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思想。
關鍵詞:素描;審美能力;審美意識;審美意義;審美形式
對于一個學習繪畫的學生而言,素描是他繪畫學習生涯中的必修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會影響到學生藝術創作的質量,因此素描教師在素描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狀態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中。
一、素描教學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關于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先鋒派畫界較有影響的人物約翰.格雷厄姆有獨特的見解,他的思想和感情真實地反映了傳統寫實再現的素描審美范疇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在新的哲學、文化、審美心理的指導下,在題材、情感及審美意識上的拓展。素描者在繪畫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主觀情結融入到對描繪對象的觀察與理解中,素描者的人生閱歷、人文素養及審美情趣都會對其作品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素描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會學生造型基礎規律和原則之外,還應當注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
二、素描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
(一)審美意識在素描教學中的體現
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家邵大箴曾在《藝術格調》中說過:“一件藝術作品成功的關鍵,不在技術與形式技藝,而在于它包含的精神容量。其最主要的是藝術作品中反映的審美感覺的深度,凡是有深度的審美感覺,就能觸動人們的心靈,不論是寫人物,還是寫山水風景和靜物。”因此,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素描技術、技巧及形式的同時,循序漸進地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1.結構美
結構是一幅畫的支撐,包括畫面本身的結構和客觀對象的結構,具體可以分為構成、生理和形體結構。畫家吳憲生曾在《素描教學新說》中說過:“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往往陶醉在這外在形式的美的享受之中,而忽視了最根本的東西,即構成藝術形象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因素--形體力量,也就是形體所蘊藏著巨大內在潛力和豐富的內涵。”因此,素描者必須有結構美的意識,通過對物體進行反復概括和提煉,獲得內在的形體內容,從而實現形式美的構建,增強藝術作品的感染力。
2.空間美
素描空間包括平面、敘事、矛盾、混合、視錯覺、非現實、多視點空間。空間一直是畫家們所研究和表現的對象,素描用線條的疏密、曲直變化來表現物體內部無法看到的結構,能夠在視覺上給人很大的沖擊力。長時間的素描訓練能夠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空間意識和空間表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形式美
素描中的形式因素包括點、線、面、黑白、形體、空間和質感。素描的形式美是運用素描中的形式因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則去創造新的圖像的過程。素描的表現語言和手段都能夠突出作品的形式、設計意識、創新理念及作者的審美情趣,同時在這個運用的過程中遠遠地超越了素描內容本身所起的作用。
(二)素描的審美樣式及表現形式
1.素描的審美樣式
素描是指通過用單一色彩的線條或塊面來對客觀對象進行描繪,從而表達出繪畫者的感受與認知。素描是以客觀物象為表現依據的,通過用寫實手法刻畫對象表達真實的感受。點、線、面、黑、白、灰基本要素變化布局的不同,逐步發展成素描獨特的創作語言。在素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素描造型的基本規律進行掌握,運用多種材料、多種表現方式,來表達審美樣式。
2.素描的多元表現形式
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結構特點,光影也會隨著物體的結構轉折關系而發生變化,感知光影變化的規律是學好素描的基礎。培養空間觀念和立體意識,對黑白布局,黑白之間的過渡,讓整幅畫面有明顯的明暗色階變化,最暗和最亮的地方各有一處,從而產生色階有規律的變,應把握事物的形體、空間、結構、體積、色調、質感等多種材料多種表現形式。
(三)審美意識的培養
從我國美術教育的現狀來看,素描教學無一不是拘泥于單一的寫實素描訓練,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對素描的理解過于簡單和機械,基本沒有對素描審美意識的理解和認識。鑒于審美意識對于學生素描描繪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必須在學生具備寫實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素描訓練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為將來的專業訓練打下良好的審美基礎。
1.明暗對比訓練
學生在創作一幅素描作品時,首先需要對描述對象進行觀察,然后起稿,最后描繪完成,學生進行素描作品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審美意識的表現過程。在此我們必須對色調強弱進行藝術處理,同時在這個處理的過程中融入我們對描述對象的認識與情感交流。素描中的明暗是素描特有的色彩感,在中國傳統的繪畫理論講“墨分五彩”,即使是單一的墨色,不同的人在用墨時的濃淡不同、干濕不同、輕重緩急不同等,都會出現不同的明暗色調可能,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做到:
(1)引導對中外優秀素描作品進行鑒賞,分析素描作品中是怎樣合理運用明暗色彩的;
(2)針對具體物象做非具體物象的明暗色塊進行分析,對明暗色調要有敏感度,具備準確使用明暗表現的能力;
(3)為了探索明暗在學生情感精神上表現的可能,可以對具體的生活場景和自然場景進行命題練習,學生結合自己的個性、愛好進行創作;
(4)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表現內容,用抽象的表達形式來完成明暗對比訓練。
2.個性造型訓練
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所經歷的人生道路和對待統一事物的看法和審美理解均不同。素描教師所面對的群體是一個有差異的群體,如果運用統一的模式進行教學,就不能讓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個性和審美意識。瑞士畫家伊頓曾強調要用充沛的情感、個性化的風格和恰當的表達方式使各種造型因素聯系起來,形成最好的關系,他的觀點對于我們今天的素描教學具有很重要的啟發意義。
(1)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具體包括精神的自我、自然的印象和理性的構成表現型。對學生因材施教,學生會形成自己的藝術造型風格。
(2)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素描課程中尋找自己的繪畫工具和材料,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3)對于那些沒有形成良好審美意識的學生,可進行單獨輔導,同時加強學生的藝術理論和人文知識學習,從而使之在審美道路上步入正軌。
3.材料運用訓練
多種材質媒介的素描在我國的素描教學中一直是空白,如何讓學生運用適當的材料和媒介表達出自己對審美的感受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材料運用訓練能夠使學生看待周圍事物的審美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用最直接、最純粹的審美意識去看待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事物。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對自然中常見的材料進行整理分類,從視覺、聽覺、觸覺及味覺等方面展開書面說明,引導他們發表自己對該材料的審美心理感受。
(2)采取命題的形式,學生選擇制作不同材料的綜合拼貼,并根據整理好的材料分類進行具象內容的練習。
(3)嘗試讓學生憑著自己的記憶或想象將之前常見的材料畫出來,培養對材料的把控能力。
(4)給學生足夠的創作空間,自主選擇表現方式,自主創作感興趣的表達內容,用恰當的材料進行表現。
三、素描教學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審美能力在素描教學中的體現
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學生藝術素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類在日常實踐活動中形成了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逐步形成了審美能力,這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認識與創造的統一,是一個人所具有的與審美活動相關的主觀條件和心理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在大量的素描練習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描審美能力。
(二)審美能力的培養
1.結構美的培養與提高
素描最基本的認識就是對結構的掌握。通過結構線的輕重、虛實及主次的對比來表現各種素描關系,而空間透視關系也通過每根線條的描繪中得以體現。
(1)引導學生從最基本的立方體和長方體進行練習,學生能夠用整體的眼光來進行物象表現,對物體的基本形體有充分的認識。
(2)在學生掌握基本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練習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用規則的形狀來表現不規則的形體。
(3)引導學生使用線條、基本形對所觀察的物象進行描繪,并進行自我意識的取舍和變形,形成具有個人繪畫風格的作品,實現整體觀察和整體表現的能力、結構分析的能力和線條的表現與運用的能力。結構美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結構美的訓練可以使學生達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度。
2.形式美的培養與提高
注重培養學生運用點、線、面等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則去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對中外大師的素描作品進行賞析,使學生對形式美的法則有更感性的認識,并從中學會運用形式因素中的漸變、對稱、平衡等去分析一幅作品。例如,達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通過空間透視的運用,將所有的透視線連接到“耶穌”這個整個畫面的焦點上,他攤開的雙手和頭部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而三角形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是具有代表意義的,那就是永恒。
3.空間美的培養與提高
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種物象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形成一定的空間表達方式,它們所占據的空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間會形成一定的空間關系。從空間研究的主題著手,嘗試性的做一些空間創構的聯系,激發學生的空間認識能力、表現空間組構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應當培養學生能夠從空間的角度整體把握刻畫的對象,要求在素描創作的過程中注重空間構圖的合理性、整體與局部比例的合理性、明暗虛實的整體性等。
四、結語
在素描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態度、自身的素質都關系到學生素描能力的培養,要想素描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對客觀對象的機械寫生,教師的能力是基礎,教學方式是橋梁、教學態度是核心,學生只有理解了素描教學與藝術審美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學習素描的過程中,才能夠將對藝術表現力的追求滲透到素描中,實現素描訓練的根本目的。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