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教學實驗法,嘗試將“弱化技能,突出比賽與趣味”的教學模式在沈陽理工大學羽毛球選項課中運用,針對公共體育課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來達到真正的教學目標,通過實驗來驗證這種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羽毛球;教學模式;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一、 實驗結果分析
(一) 實驗后比賽結果分析
實驗組的學生在比賽中占據了主動,勝率平均比對照組高出23%。而且從每場的平均勝負分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學生占有主動。比賽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方法,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好于對照組,同時通過比賽的鍛煉,也會增加勝利者的繼續練習的欲望。通過體育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技術并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實驗組采用的教學模式與對照組的相比,更好地達到了高校體育健康課程的制定目標,更有益于羽毛球項目在學校的開展。
(二) 對參加羽毛球選修課學習的情況分析
1. 學生對羽毛球運動的興趣
根據調查結果得出,絕大部分羽毛球選項課的學生還是喜歡參與羽毛球運動的,僅有較少部分的學生表示不喜歡羽毛球運動。從一定程度就說明,沈陽理工大學羽毛球選修課的學生是出于興趣而選擇這個課程。興趣是學習的關鍵,觀察中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均能表現出較高的參與興趣,他們主動參與羽毛球練習、積極購買羽毛球拍等,在羽毛球課學習過程中,他們都會積極向老師求教、與同學切磋,參與的積極程度較為明顯。
2. 學生參加羽毛球選修課的基礎
在羽毛球基礎方面,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以前參與過羽毛球練習,表示自身具有一定的基礎,還有少部分學生表示在羽毛球方面是零基礎,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認為羽毛球的運動不適合自己,自己的體能完成不了,所以對羽毛球這項運動相對地不感興趣。對于此類學生應該多加引導,讓其對羽毛球運動產生興趣,然后再進一步引發其練習的動力。調查中得出,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參加過羽毛球的相關比賽,也沒有了解過羽毛球的比賽規則,同時也表示對羽毛球相關的技戰術并不是十分了解。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和學校,掌握羽毛球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過程中很難滿足不同基礎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必須注重因材施教原則的應用。
3. 學生選課動機
有31.1%的學生是為了鍛煉身體選擇的羽毛球課,還有23.3%的學生是為了鍛煉身體而選擇羽毛球課,還有13.3%的學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羽毛球水平而參加的。此類學生是具有明確的選課動機,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羽毛球課。有12.2%的學生選擇羽毛球課是因為“受其他學生影響”,很多學生是出于選什么都無所謂,有體育成績或跟伙伴在一起就好了。這類學生一般在體育課的學習中通常是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忽冷忽熱的。20.1%的人表明其選擇羽毛球是因為其他原因或沒有什么原因,可以說這些學生觀念是完全沒有學習動機。
(三)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情況分析
1. 課后學生參加羽毛球活動的頻率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生在課后的活動頻率有明顯的差異,這也是造成其比賽成績出現明顯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課后不再練習羽毛球的學生中,實驗組僅占其自身的20%,而對照組有66.6%;經常參加練習的學生中,實驗組的數據為64.4%,而對照組僅為35.6%。學生課后不練習羽毛球的原因有:沒有適合的搭檔。學生課后練習頻率的差異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實驗組的學生通過學習在課程上可以更多地體驗到單項技術的實戰應用原理,更快地體驗到比賽的樂趣,可以引發學生的競爭欲望,學習的動力就明顯地增強。
2. 課后學生每周練習次數
實驗組中有53.8%的學生達到每周練習次數在3次以上,比對照組多33.8個百分點;而且每周練習次數在2次的學生中實驗組也要比對照組高出4.1個百分點。對照組的學生在羽毛球選修課學習后并未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參加羽毛球運動次數。而實驗組的學生在通過羽毛球選修課學習后,大幅度地提升了其參加羽毛球運動的次數。這也就進一步表明了“弱化技能,突出比賽與趣味”的教學模式在沈陽理工大學的羽毛球選修課教學中具有可行性和實效性。
3. 課后學生平均每周練習時間
對照組和實驗組中有33.3%和26.9%的學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30分鐘,有40%和46.2%的學生每周練習的時間在1小時以上。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鍛煉的效果,這也表明他們對羽毛球運動感興趣。有26.7%和26.9%的學生每周練習羽毛球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已經開始熱愛羽毛球這項運動,努力地想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可以把大家組織起來進行比賽,以賽代練提高練習的興趣與效果。
4. 選修課后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
實驗組有66.7%的學生認為滿意,比對照組高出22.3個百分點。實驗組有2%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不滿意,比對照組低9.1個百分點。調查發現認為比較滿意的同學是學習可以達到一般比賽的需要,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戰術,對于所學的內容能夠理解掌握,能夠較好地完成選修課的任務。“弱化技能,突出比賽與趣味”的教學模式在沈陽理工大學的羽毛球選修課教學中應用是有可行性、實效性。
二、 小結
“弱化技能,突出比賽與趣味”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滿足不同基礎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的狀況,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模式改善以往忽視學生自身能力,減少了學生的此方面壓力;改善過分強調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弱化片面追求競技效應,減輕其給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一定負擔。
參考文獻:
[1]馬行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學實效性探討[J].福建體育科技,2014(5):16-17.
[2]田麥久.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146).
[3]劉龍.對學校體育異化現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7:1-15.
[4]陳艷.談羽毛球教學中的多球訓練[J].遼寧體育科技,2016(6)112:7-8.
作者簡介:冀曄,遼寧省沈陽市,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