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般會采取機械演練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由此使得原本生動有趣的音樂教學變得異常枯燥、乏味,學生不但不能掌握基礎的音樂理論知識,更無法獲得音樂演唱技能,甚至一些學生在枯燥的氛圍中久而久之會對音樂學習喪失興趣。由此,在組織初中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有價值的音樂知識。由此,我在組織初中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將舞蹈元素納入其中,使學生在全身反應下以開放的心態感知音樂、領悟音樂。
關鍵詞:初中音樂;舞蹈元素;全身反應;教學手段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就初中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出:“音樂課程的審美性在于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初中音樂教學改革浪潮下,一些音樂教師早已認識到傳統的以演練為主的音樂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學活動的開展需求,由此不少教師重視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開展音樂教學,其中不乏借助舞蹈元素來組織音樂教學的。因為舞蹈和音樂一樣都是最古來的藝術形式,兩者都起源于人民的勞動。而且舞蹈一般都是伴隨著音樂的產生而產生的。人可以在舞蹈的作用下深刻地感知音樂內容,體會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并借助舞蹈將音樂中的情感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來,音樂和舞蹈就是相隨相生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這就為在初中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融入舞蹈元素提供了客觀依據。那么如何將舞蹈元素有效地運用到初中音樂教學之中呢?這是我們廣大音樂教師需要為之探究的問題。
一、 將舞蹈元素運用到音樂要素訓練中
就初中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來看,無論是音樂欣賞課還是音樂歌唱課,教師都需要對學生進行音樂要素教學。在對學生進行音樂要素教學時,如果一味地采取傳統的知識灌輸和機械演練的方式,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會感到枯燥、無趣。而且當學生習慣于在教師的一步一步的引導下掌握音樂要素的時候,一旦離開教師的引導,則無法將所學到的音樂要素內容,諸如節奏、節拍等運用到實際的樂曲之中,常常會出現節奏讀不準,歌詞無法與節奏融合到一起等問題。對此,我會將極具節奏感的舞蹈元素引入到音樂要素訓練之中,使學生在動感的舞蹈中自主感知音樂要素,并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
以節奏訓練為例,為了使學生能有效掌握某一樂曲的節奏,我會采取舞蹈動作或者舞蹈步伐的形式將所要學習的樂曲的重難點節奏呈現出來,使學生在舞蹈練習中自主感知節奏、掌握節奏。例如我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天山之音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掌握維吾爾族音樂的典型節奏,感受新疆維吾爾族樂曲節奏的跳躍性、舞蹈性,編制出幾個簡單易學的新疆舞蹈動作,如下所示:
如此學生可以在極具節奏感的舞蹈形式下掌握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樂曲的節奏,而且新穎的學習方式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要素訓練的質量。
二、 將舞蹈元素運用到音樂編創活動中
著名舞蹈家、美學家、大型體育晚會開創者、中國音樂劇專業創始人之一呂藝生在“素質教育舞蹈課”這一教學理念的引導下,發揮自身的所能,集結相關的教師,共同創設出了一門新型的舞蹈課程。該舞蹈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舞蹈動作訓練,舞蹈動作技巧演練,而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已有的舞蹈能力和思維能力充分地發揮其想象力,發展學生的自我創意空間。由于音樂與舞蹈是相輔相成的,舞蹈教學注重學生自我創意空間的發展,那么在進行音樂編創活動的時候,教師同樣需要借鑒舞蹈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教學改革方式,在發揮舞蹈作用的基礎上,將自我創意空間引入到音樂編創活動之中,以此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以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勞動的歌中的《軍民大生產》這一樂曲教學為例,該曲目描繪了軍民一起勞動的熱鬧場面。我在組織學生欣賞這一曲目之前,會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推炒面》這一隴東民歌,在歡快的樂曲中引導學生就自己所感知的畫面暢所欲言,在學生描繪畫面之后,我會點明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聆聽的過程中自我感知樂曲中所描繪的畫面,并用舞蹈形式來展現自己所感知的畫面內容。在編創舞蹈動作的時候,我會根據該樂曲的樂章,讓不同的小組編創不同樂章的舞蹈,以第一樂章為例,該樂章主要借助勞動號子呈現了軍民們載歌載舞的歡慶豐收的畫面。由此,學生在樂曲聆聽之后,在小組合作下,會借助歡快的拉手舞來展現這一熱火朝天的畫面。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拉手舞中會與作者給予樂曲中的情感產生共鳴,以此在提高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基礎上,激發其音樂欣賞的積極性。
三、 將舞蹈元素運用到音樂課程設計中
縱觀人教版初中三年的音樂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其內容大致可以從音樂知識、形式、內容和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劃分,而且每一單元的內容都是以主題形式來呈現的。這就為教師將舞蹈元素融入到音樂課程設計中提供了客觀的依據。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單元不同的主題來編創不同的舞蹈。在此需要注意一點,教師在將舞蹈元素整合到音樂課程設計中的時候,仍需要將樂曲演唱和欣賞作為教學的重點,將舞蹈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內容為例,該單元的主要內容歌頌祖國。由此,在對該單元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會圍繞歌唱祖國這一中心,編創不同的舞蹈動作,如齊步走扛上槍的動作、敬禮的動作等,如此學生在美妙的樂曲的伴隨下,借助生動直觀的動作不僅可以加深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同樣可以深刻地感知樂曲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并在動作與情感的雙重作用下,對偉大的祖國產生深深的敬佩之情,實現情感共鳴。
總之,在初中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以演練為主的教學方式,將生動有趣的舞蹈動作元素引入音樂要素訓練、音樂編創活動、音樂課程設計等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極具節奏感的動作下感知音樂要素,在音樂的作用下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編創舞蹈動作,借助舞蹈來展現樂曲中所描繪的畫面,以此在實現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徐曉蕾.論舞蹈元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與實施方略[D].洛陽師范學院,2015.
[2]胡金波.論舞蹈元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與實施方略[J].新課程導學,2016(33).
作者簡介:
曾玉鳳,福建省龍海市,龍海程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