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芳
摘要:在傳統的數學知識傳授模式下,農村中學數學的課堂組織、學生的知識接受效果均比較差。農村中學學生基礎差,學生的行為習慣從小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脆弱的基礎知識,承受不了繁重的學習任務,導致輕視數學學習。本文從農村中學的學生個體特點和現狀出發,結合農村中學的現狀,提出了關注學生身心特點,滲透情感教育,以及以課堂為舞臺、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的媒質為道具、以學生為主體等方式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率,改變農村中學生數學學習現狀,讓學生獲得經驗和認識、發展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興趣;參與
一、農村中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以及分析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廢除了小學升初中的考試。毫無疑問,所有的小學畢業生都能進入初中階段接受教育,從心理上會使一些學生造成學習方面的惰性,這些學生在小學教育中實際上沒有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因此,在進入中學階段,新舊知識很難銜接起來,很難適應中學課程的學習。加上教育生源流失及質量滑坡,社會對農村中學的“口碑”極差,一部分的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甚至認為農村中學是誤人子弟的場所,家長只是將學校當作“托兒所”。然而不可否認,經過層層篩選,最后進入農村中學的學生綜合素質都較低。而傳統數學課堂又缺乏吸引源,使學生難以對學生產生穩定的興趣,并影響學習動機與態度,產生了很大的學習障礙。
盡管農村中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普遍較弱,但對學習渴望成功的學生占大多數。學生的需要與學習動機的反差空間很大,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發揮的空間。
二、改善農村中學生數學學習現狀的對策
(一)關注學生身心特點,滲透情感教育。
我們的數學課堂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特點,他們喜歡動手,動手能力強,喜歡直觀、形象方式呈現知識,懼怕抽象思維。同時他們也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尤其是老師),也期待成功的感覺。農村中學學生的數學基礎差,差在不愿意學、差在理論知識上,差在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納等思維的能力。而數學課堂可以通過直觀的圖形或有趣的生活實例吸引他們,改善他們的自卑心理,同時也可降低對他們的分析、推理能力的要求。在以感受、生活經驗為導入、為主體的課堂里他們更容易找到自己學習數學的能力與目標,讓學生因為被吸引而參與,進而樹立學習信心。
農村中學生并不是一無是處,并不缺乏對生活的理解、感受,他們只是被人曾經忽視,沒有給他們創造更多、更適合表現的機會。大多數的農村中學學生因為成績平平而得不到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重視及關注,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積極的進取精神,缺乏信念。而且不少學生來源于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留守家庭,在小學學習階段甚至更早缺乏家庭教育,學生性格比較偏激,普遍表現為消極、不合群,對自己的前途茫然,沒有學習目標和學習的能力,個人的自制能力和社會的適應能力較差。因此數學課堂滲透情感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師熱愛自己的學科,有嚴謹的教學態度,并有發自內心的對數學的感情和思維,把講數學課當成是一種享受,那么對于你的學生而言,很自然的也會去愛數學,把聽你的數學課當成一種享受。我國近代教育學家夏丐尊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有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二)創設情境,充分激發興趣。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創造?!痹谛抡n程理念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情境引入這個重要教學環節,激發學生興趣。情境引入的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道的興趣;二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三是承上啟下,消除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降低學習難度。情境引入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源泉和動力,如何緊密聯系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是很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的。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個體接受前人已有數學知識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建構活動。首先要讓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境中,調節課堂氣氛。我們可以通過課前設置問題導入或者多媒體課件模擬,提供環境。還有一些歷史上的數學名題、一些當今社會活動中所發生的現象或事情,都可以成為數學問題情境。如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可以用來作為對圓的起始研究。再如,要畫一個三角形與已知三角形全等,需要幾個條件?一個、二個、三個?可以作為學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問題情境等。再如,在浙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次函數的簡單應用這一節中,教材采用這樣一個引入:藍鯨是現存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的最高記錄是3200CM。根據生物學家對成熟的雄性鯨的測量,其全長和吻尖到噴水孔的長度可進似地用一次函數表示。
(三)聯系實際,生活體驗。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睂W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很感興趣,數學也具備其實用目的。數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銀行的利率、保險、股票的收益、有效合理的投資組合、人口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等。在這個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生活數學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計算問題來自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新課程給新知識的介入提供了一個豐富、多樣、科學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身邊的一功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學習如此有趣。充分抓住這一點,把數學知識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意識到準確運用知識的價值,強化數學學習的親身體驗。如:一元一次方程的運用中有出租車計費的問題,山區農村的學生沒有坐過出租車,即使坐過也大多數沒留意這個問題。也可以將上述問題改為:父母外出打工,每月保底工資四百元,加上工作量的計件費,計算每月的實際工資。這就和我們在課堂上提出一個關于足球方面的實際問題,還不如改成籃球方面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在中國,學生對籃球的了解和喜愛遠遠高于足球。這樣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也培養了學生的愛數學的情結。
(四)反思體驗,鞏固提高。
反思,既利于將已建構的新知納入原有知識體系,再次體驗“再創造”成功的喜悅,也利于學生對學習活動中多角度的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去想:“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啟發?”“對自己最滿意的一點是什么?”“有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嗎?”等問題以強化收獲,養成習慣,形成能力,激發創新。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皮連生、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傅道春:《教師行為優化教程》,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