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有機體”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孔德、斯賓塞開創了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先河。本文通過比較孔德、斯賓塞社會有機體思想與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深刻分析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的社會有機體論。
關鍵詞:社會有機體;實證主義;實踐;比較研究
“有機體”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概念,用來泛指那些可以自我生存和復制的生命個體,具有新陳代謝代謝運動的事物。這些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互為目的與手段, 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度分化而又緊密聯系的統一的“有機體”。“社會有機體”是指以生產實踐為基礎的各個社會層次,各種社會因素和關系有機聯系而又相互制約構成的社會整體。
“社會有機體”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在馬克社會有機體產生之前,雖然存在對社會有機體的不同理解,但是每種社會有機體思想都存在一定的理論缺陷,唯有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是科學的社會有機體思想。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是對以往社會有機體的批判和超越。孔德、斯賓塞開創了實證主義有機體的先河,他們創立了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說,但是他們的社會有機體說把人類社會看成是純自然的生物有機體,還原化、簡單化、庸俗化社會有機體。
一、孔德、斯賓塞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學說
法國大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資本主義逐步在歐洲占據統治地位,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19世界上半頁,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科學(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看到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力,同時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舊的哲學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西方哲學開始走向拒斥形而上學的道路,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并應運而生。法國的孔德和英國的斯賓塞根據實證原則和生物學原理開了社會有機體學說的先河。
孔德是實證哲學的創始人,他不僅受啟蒙主義和生物學的影響,而且同時懷念穩定的傳統主義思想。在孔德看來,生物有機體是由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等構成的具有全新性質的整體。而孔德對社會有機體的解釋是這樣的,他說:“我將把社會有機體分解成家庭、階級或種族以及城市或社區。其中家庭是社會的真正元素或稱之為細胞, 階級或種族是社會的組織、城市和社區是社會的官。”孔德認為社會應該分別從靜態、動態兩個角度出發,他的社會靜力學是研究社會秩序穩定的學說;社會動力學是研究社會進步發展的學說,而社會動力學從屬于社會靜力學。同時孔德認為社會有機體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秩序”,他從人性出發分析社會秩序的存在和維持的方法,認為人熱愛生活的本能才是建立社會生活的最為重要的條件。孔德認為維持社會發展的因素無非就是人們愛好生活的共同的本能,以及家庭、國家和宗教。對于社會有機體的變遷和進步,孔德認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和生物進化的結果,必須遵守生物進化規律。
斯賓塞也是實證主義哲學家,他采用“類比”的方法,從生命體、生物學與社會的類似出發,提出他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斯賓塞認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是社會的組成單位,個人又決定社會的特點和性質,他說:“(社會)聚集體的特性是由各組成單位的特性所決定的。 ......已知組成單位的性質, 那么它們所承擔集聚體的性質就已經預先決定了......組成單位的特點決定它們形成的整體的特點 , 這顯然既適用于其他事物也適用于社會”。在他看來社會的特點主要是取決于人的基本特點,人的行為遵守了生命法則,因此理解社會行為也同樣要從生命的規律出發。斯賓塞在談到社會由個人組成的同時,強調社會是個整體且大于個體之和,他將矛頭指向了個人主義。斯賓塞在看待社會發展的問題時,認為社會的維持于發展和生物有機體一樣需要“系統”的支持,他認為生物有機體的存在基礎可分為:營養系統、循環系統、調劑系統三部分,這是生命有機體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而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就是在他的生物有機體理論基礎上產生的,社會有機體的營養系統是由工人和農民來承擔的,是社會有機體的生產系統,負責向社會提供必要的產品;社會有機體的循環系統是由企業家、商人、銀行等來完成的,負責社會有機體的物質產品的分配和流通;社會有機體的調節系統是由政府承擔完成的,主要負責有機體各部門的管理和協調。這三個系統相對獨立,確相互依存。
二、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學說
基本上同時于孔德、斯賓塞的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學說,馬克思基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創立了實踐社會有機體理論思想。馬克思曾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他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科學的實踐觀之上的。 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是以生產實踐為基礎的,沒有人的物質生產實踐就不可能有人的社會社會,更不可能存在有機的社會,社會有機體是在人的活動交往中形成的,是實踐的產物。他是從分析社會生活、生產中揭示出社會有機體的結構和發展規律的。
那么,實踐在社會有機體的形成發展中居于何種地位呢?第一、生產實踐是社會有機體的發源地,實踐是以自身的活動引起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因此使人與自然形成關系,同時實踐也使人與人之間也形成一定的關系,即社會關系。簡單的說就是實踐活動改變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些關系正是構成社會的基本關系。第二: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類的社會生活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物質性的社會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非物質性的社會生活)。物質性的社會生活和非物質性的社會生活夠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馬克思認為這一切不是神創造的,也不是存在觀念上的東西,而是人們通過物質生產實踐建構起來的。
馬克思還強調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是社會有機體的發展指南。馬克思認為,社會意識反應社會存在,即“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思想、觀念、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的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換句話說,在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的關系下,人們的有意識的、受一定思想支配的實踐活動形成和實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或者倒退與停滯,一個與社會存在相協調的社會意識可以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正面作用,反之亦然。上層建筑是源于一定的生產方式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實踐中所做的制度安排,包括政治、法律、政府、軍隊等等,各個部門各司其職。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會對社會有機體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就會對社會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因此,意識形態和社會上層建筑在社會有機體中中發揮的“司令部”的作用。
三、馬克思社會有機體與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的比較
馬克思與孔德、斯賓塞雖然都是社會有機論者,但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孔德、斯賓塞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有著本質區別,源于他們的社會有機論的理論基礎不同,階級立場與價值立場的不同。
首先,社會有機論基礎不同。以孔德和斯賓塞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學說,都堅持認為社會是像生物有機體一樣有細胞、組織、器官等,是個有機的系統,即社會有機體也有代表細胞的家庭,代表組織的階級,代表器官的城市等。同樣他們把根據自然科學原理中生物有機體都包含的營養系統、循環系統、調劑系統“類比”成人類社會的“工人、農民營養系統”、“企業家、商人、銀行循環系統”以及“政府調劑系統”。生物有機系統的自然選擇、運行規律同樣適用于社會有機系統。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們企圖用生物學的理論和規律來解釋一切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生物學理論稱為他們的理論基礎。他們企圖用生物界的法則來解釋社會,說明資產階級的合理性。但是無論他們從何種角度解釋,都始終無法全面的解釋各種社會現象,他們只不過是機械的將生物學理論應用到人類社會,難免牽強,因此要確立起科學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不可能的。
其次,社會有機體的結構不同
在孔德看來,生物有機體是由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等構成的具有全新性質的整體,而社會有機體和生物有機體一樣分解成家庭、階級或種族以及城市或社區,他的社會有機體由家庭、階級、城市等構成。而同樣在作為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代表的斯賓塞對于社會覺夠的實體性構成,他同樣是在生物類比于社會出發,認為一個社會與一個單個的人是一樣的,是完全按照相似的體系組織起來,通過生物有機體的營養、循環、調節系統來規定社會有機體系統的結構。他們對于社會有機體結構構成理解過于機械和簡單化。馬克思在他們的基礎之上批判吸收提出自己的科學的社會有機體理論,馬克思從實踐的基礎出發,從縱向、橫向來分析社會有機體結構。縱向上他強調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其社會有機體結構構成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構成了復雜的有機整體。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一個社會的生產方式,而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又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接著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這個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由此形成了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再到上層建筑這樣的基本的有機結構。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者兩對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的基本過程。從橫向上看,馬克思說過:“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從這段話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社會在橫向結構上是個復雜的統一體,有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構成,彼此之間相互作用。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對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做了即唯物又辯證的闡發,深刻的揭示社會有機體思想,這是以往一切社會有機體思想所無法比擬的。
再次,階級立場和價值立場的不同
孔德與斯賓塞生活在資本主義時代,他們的實證主義社會有機體論是擁護資產階級社會的學說。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有著自身的特點,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面對雙重敵人,一方面是與封建殘余作斗爭;另一方面要鞏固自身統治又要鎮壓新興的無產階級的反抗。因此孔德的社會有機體學說就是適應這樣的社會背景而提出的。到了斯賓塞生活的時期,資產階級發展已經比較充分的暴露了自身矛盾,加上外界無產階級斗爭的日趨激烈,為了安撫人心,蒙蔽普通民眾,資產階級強烈需要新的理論來支撐,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理性。他們用生物學的原理來解釋社會,讓人們認為社會有機體的發展也服從自然生物界的物競天擇、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進化規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合理,但是卻禁不起推敲,因為他們看不到社會的物質生產基礎。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有著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里,國家是統治階級控制被統治階級的工具,對于無產階級來說,“國家”這個社會共同體是虛假的,是欺騙人們的聯合體。只有消除私有制,消除階級對立,社會有機體才能從虛幻走向真實。同時在社會發展的問題上,馬克思站在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高度上,強調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實踐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6
[3]李本松.孔德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探析[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6)67-68
[4]黃剛.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透視社會建設的哲學意蘊[J].理論與改革,2008,(4):36-37
[5]孟慶仁.論社會有機體及其本質特征[J].齊魯學刊,2003,(2):45-47
[6]劉懷玉.馬克思哲學中的社會有機體概念[J].學術研究,2007,(10):23
[7]王榮栓.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馬克思主義論叢(第三輯),2008:333
[8]陳志良,楊耕.論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J].哲學研究,1990,(1):35-38
作者簡介:黃俏敏(1989-),福建南平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現當代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