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不僅可幫助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能力,還可促使教師結合學生不同的智能特征,給予其相應的情景教學,讓學生能夠選擇符合自身的學習方式與智能結構,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及自信心,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初中語文教學;啟示
一、多元智能理論
被譽為“多元智能理論”之父的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1983年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為世界性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多元智能理論主要包括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運動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及存在智能。在人的發展中每一種智能都是不同存在的,將多元智能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可在豐富教學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從而達到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目的。從人才的觀點看,多元智能理論闡述的是,每一個人都是聰明、可塑造的,凡是都沒有絕對,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的差異體現在教育上,俗話說“上天給你關上門的同時,總會留下一扇窗戶供你使用”,合理的利用每一個學生的長處,把學生的潛能最大化,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教學對象差異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將所有的初中生以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千篇一律的將所有學生看成一個整體,而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最終慢慢抹殺學生的個性特點。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智能條件,且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存在;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將自己的所長發揮。有的學生空間智能與音樂智能方面突出,有的則在運動、數理邏輯智能方面突出。在教學中應區分每個學生不同智能特性,而不是區分優劣學生,學校里沒有劣質的學生,只有不適合的教育方法,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只要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學進行培養,都會成為某一方面的人才。
(二)教學目標多樣化
傳統的單元智能理論強調對學生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方面的培養,大部分教師都在不同程度地采用灌輸式方法進行教學,過分強調語言智能培養,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目標單一化,學生很難做到深刻理解。多元智能提出,語文課程目標應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幾方面設計,三個領域相互滲透、共同促進,確保在體現語文素養的同時,學生的人格魅力也得以突顯。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刻意識到多種智能開發與傳授語文知識兼容并濟的重要性,在制定語文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考慮知識獲得層面,還需體現學生的興趣與偏好,為學生設計多元化學習目標,將情感與技能類目標結合,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審美情緒,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健全人格,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以達到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教學策略針對化
多元智能理論的形成建立在“因材施教”的理念基礎上,只有設定優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各方面智能水平均衡發展,縮短個體差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需充分把握不同學生智力特點,尊重個體差異,針對不同智能特性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的要求。教師在對教學策略制定過程中,需將不同智能結構作為依據,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以及實踐、參與多元方式,將教學任務完成。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
(一)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情景教學來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及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課堂中可充分發揮自身的所長之處,提升其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自信心。比如在教師在對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講解時,可指導學生根據文章內容的“變化”來閱讀,不可一味的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單一的問題設計,而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要同時對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及其不一樣的地方進行思考,考慮內容的不同之處和其所表達的不同感情,從而描寫出來。通過這種方法,每一同學都可自主的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為學生的語言智能創造更好地平臺,同時也給個別不善于表達的同學,提供了一次鍛煉自己和突破自己的機會。
(二)注重對比教學,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人的創造能力、邏輯能力、推理能力等都是以思維能力為基礎的。活躍的思維能力能促進創造力、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際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的使用有效的方法來提升、激發學生的思維擴散能力,加強對比教學,在對文章進行講解時,不可只是單方面的敘述文章要表達的意思,應從多角度、多立場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比如,在講授《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待熟讀完文章之后,其就會進一步的認識大自然,了解物種與物種之間是怎樣進行溝通。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就可積極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熱情,要求學生將自己所觀察到的溝通方式表達出來,同時也可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來營造意境、渲染氛圍,學生通過觀看西北漢子在黃土高坡上打腰鼓的表演,就可進一步認識人與自然融入后的和諧關系。最后,通過分析、總結、歸納得出的答案,促使每位同學的答案都是對文章的獨特理解,形成各種不同的觀點,可各抒己見,進而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觀察能力。
(三)有效利用智能的組合
針對多元智能理論的課程而言,其主要就是指利用多元智能的理論來進行相關教學。同時,也可將其看成是對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求,從而到達更好教學的目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讓學生的智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并期的發展下去,就需積極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進行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合理、科學地對其實施情景教學,促使智能與學習形成良好的循環關系。例如,在對學生講解《背影》這文章時,教師就需將文章講解的重點放在情感上,深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以促使學生真正理解這一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總而言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合理指導學生感受文章不一樣的魅力,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全新的教學理念,對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一項深層次的補充,初中學校及語文教師都應充分重視并運用多元智能理念,從而為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及教學方案,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從而為探索出更廣闊的語文發展空間奠定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易培培.多元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7):63
[2]陳潔.論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示[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4):114
[3]李翠娟.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