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要:手工制作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在手工制作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傳統手工制作教學模式的束縛,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實現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全面升級。
關鍵詞:小學美術;手工制作;引導路線;探究
一、精選手工制作內容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和依據,小學手工制作教學內容有固定的教材,教師要以美術教材為依據,開展手工制作活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意轉變教學觀念,對手工制作內容進行多元化整合,深度挖掘文本特質,同時,手工制作必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例如,在教學《風箏》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以談話進行導入:“春天來了,大家都跑到戶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天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事情?”學生紛紛講述自己在春天時的興趣愛好。有的學生提到了風箏,教師自然引入對本節課的學習,展示風箏外形、講述放風箏的技巧。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制作風箏。因為春季很多學生都會去廣場放風箏,教師設計的談話導入也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聯,所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
生活中包含許多美術教學的積極因子,這些積極因子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手工制作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美。由于在小學階段中學生思維單一,想象力豐富,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生活中的積極因子融入手工制作教學活動中,讓生活為課堂服務。
二、創新手工制作形式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認知、學力為依據,開展手工制作活動。在傳統手工制作教學中,教師演示制作步驟,然后學生根據制作步驟完成作品。這種教學模式只是讓學生單純、機械地模仿,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沒有得到深度挖掘,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例如,在教學《穿穿編編》這一課時,教師沒有像往常一樣示范穿編步驟,而是出示了中國結圖片以及相關的穿編材料,引導學生開展制作活動:“大家認識這是什么飾品嗎?你知道它是如何編出來的嗎?讓我們開動腦筋,發揮聰明才智,試著編一編。”學生對中國結比較熟悉,有的學生自信滿滿地說:“這個東西我太熟悉了,是中國結,這有什么難的,看我兩三分鐘就編出來。”于是學生嘗試去編,絕大部分學生沒有編出來,只有一少部分學生成功編出了中國結。這時,教師順勢進行指導與點撥,講解中國結的制作步驟,學生聽得格外認真、仔細。小學階段學生思維活躍,興趣點較多,教師要巧妙利用學生這一特點,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手工制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制作步驟,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再加以引導點撥。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才會更牢固,思維才能得到充分激活。
三、拓寬手工制作訓練
要想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必須對學生學力基礎和手工制作主題進行多重考量,拓寬手工制作訓練,這樣的訓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手工制作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紙卷魔術》這一課時,教師播放《動物世界》導入新課,讓學生觀看后找出自己喜歡的動物,同時分析制作各種動物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教師順勢給學生講故事:“不僅動物們會集合開會,水果們也要定期開會探討一些問題,這天,水果界舉辦了一次選美大會,發揮你的想象,哪些水果會參加本次選美大會?”這里,學生的思維被激活,紛紛舉手回答。學生回答完后,教師接著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制作出參與選美大賽的水果,并制作一個卷紙,把所有的參賽水果都裝進去。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引入趣味性訓練,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手工制作教學引入趣味性故事游戲,是現代美術教學所追求的理念。在課堂中,教師設置了故事情節,讓學生在故事中尋找可以制作的主題,并將手工制作內容分解到故事中。這樣的趣味化訓練形式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能夠獲得長足發展。
四、手工活動課的實施辦法
(一)充足的課前準備
首先是美術材料的準備。基礎美術教育最頭痛的是學生對于美術材料的不重視不準備,往往教師在課堂上布置的工具學生們總是帶不齊甚至不帶,所以美術老師常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針對這種情況,我在開學初就組織美術課代表每個學生收取幾元材料費,然后帶學生統一采購,一次性把一個學期需要的美術材料準備充分,然后每次課前讓課代表和老師一起準備好上課用的美術材料,如準備好工具箱內需要的各類工具,裁好各種需要的紙張。這樣就解決了學生不準備美術工具的問題。
(二)生動的教學設計
科教頻道有一個很特別的美術教育節目《藝術創想》,里面就有很多特別生動的課例。教師可以選擇教材的內容,也可以自己根據學生愛好自主設計教學內容。如我在七八年級學生中間設計的“剪紙小紅人”、“紙帶編織”、“相框制作”、“石頭畫”、“紙筒花籃”、“裝飾畫”等等。
(三)簡潔的課堂引導
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應該把每個步驟的材料都準備好,簡化制作過程,只演示每個步驟的結果。《藝術創想》里的尼爾叔叔手工演示的過程就很值得參考。每堂課45分鐘,學生能利用的有效時間并不是很長,教師的演示最好少占用學生的時間,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有效的分組輔導
我在實際的教學中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每七個或者六個人一組,組長負責材料工具的清點整理和制作分工,每組每堂課完成一個有效作品,一般學生都能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課堂中減少集體講述的時間,把課堂時間進行分組輔導,在組內解決學生不清楚做不好的活動。
總之,美術教學中,手工制作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優選教學方法,強化教學引導,讓學生在手工制作中提升動手操作能力。生動、形象的手工制作內容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制作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此外,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積極開展教學引導,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程標準》,2011
[2]美術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