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高中歷史教學更為重視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發運用,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高效課堂,加快全面發展。所以,本文通過不同層面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鄉土資源;開發;利用
引言:
鄉土教育面對的是家鄉或地方教育,透過對當地歷史的描述,弘揚地方的名人、風土、歷史和文明。鄉土教育的價值及功能比較特殊,可以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受不同的家鄉情誼與民族情誼。教師透過探究并整理地方性歷史教育,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有利于學生不斷學習家鄉歷史,并與全國歷史發展給予結合,提高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一、高中歷史教學強化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并完善人格
鄉土教學是極為重要的課題,這一教學的實施需要通過學校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以人為本則變成素質教育的本質所在,需要給予深入分析。在執行鄉土教育時,則需有效展現學生的積極性,將課本內容與學生實情緊密融合,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材當中。在進行過程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原本乏味的教材富有活力,對開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潛力十分有利,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歷史教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之路
在學生的眼中,歷史成為死記硬背的課程,學生大多對富有趣味性的歷史事件感興趣,可是對大多數歷史課本中的內容則欠缺興趣。這是因為歷史教學過于封閉且不夠靈活導致的,大多數教師在傳授時均直接照搬課本,不重視課外歷史知識的拓展,僅讓學生牢記知識重點,導致學生厭煩教學內容。為了讓歷史教學走出困頓,則需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更加注重鄉土教育,真正將學生視為教育的主體,將學生視為主體,融合學生實際,有效運用周遭的歷史資源。教師還可以依照自身的經驗,完善教學知識,提升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3.教育改革成為新課改的重要標準
新課改一直注重教材的輔助效果,這體現出教材僅為教育的輔助工具,教師能夠在教材上給予創新,靈活運用教材才可以展現教材效果。教育在于育人,假如僅需要學生機械式背誦歷史知識,則與歷史教育初衷相違背。不但要讓學生熱衷學習,還需讓學生學會學習,在探尋知識時學會學習方法,并提升自身素質。歷史教學中開發鄉土教育資源,加速鄉土資源的實施,能夠透過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找出學生的學習所需,探究出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融入到學習當中,真正提升高中歷史教學品質[1]。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開發鄉土資源
首先,找出相應的歷史文獻,進一步整理材料。例如可以透過互聯網及相應歷史書籍找尋相應材料,其中包含了政治背景、經濟狀態、所處位置等,大體上掌握鄉土資源。
其次,學生通過組織研究小組,采取走訪的形式,而非困于課堂中,走入家鄉,探究家鄉的名人事跡、風土人情。從而打開學生眼界,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增強學生與人的交流能力。
再次,令不同學校、不同小組之間能夠共享資源。一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透過溝通合作,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有效開發鄉土資源。
2.老師在備課時使用鄉土資源
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找出與當地相關的民間風俗、歷史典故、名人名事等。在教學過程中,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課堂導入與總結時有目的地為學生講述一些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歷史事件。并且,在課堂中講解課外歷史內容,從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加喜歡歷史、學習歷史。
3.在教學中以教材為主、鄉土資源為輔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法脫離教材。而教育只有身處生活才可以真正有利于學生學習,加快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可以以教材為主,鄉土資源為輔的給予教學。許多城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在中國歷史中均具有較重的位置。比如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廣州,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林則徐通過虎門銷煙的方式,體現出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定意志。在《中英南京條約》中,廣州則成為其中的一個通商口岸。在近現代史中,也有諸多重大事件發生在廣州。在傳授“楚漢戰爭”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把書本內未涵蓋的鄉土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到課程當中,讓學生觀摩“鴻門宴”的片段,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現場的了解,真正感受到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正確把控“楚漢之爭”中項羽失敗、劉邦勝利的原因,有效掌握此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與時代背景,顯著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師傳授到相關內容時,可以進行適當補充,讓學生更加全面地學習歷史[2]。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強化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十分有利,歷史教師需意識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在強化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只有真正持續對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給予創新,才能夠有效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瑾.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導刊.2013.(2):84-85.
[2]馬歡歡.區域文化資源開發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9):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