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殿祥
摘要:隨著新課改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創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成為教學新方向。正因創新理念的提出,針對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教學的方向,將歷史學科視為綜合學科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注重多種教學方法運用,注重歷史與其他學科結合。創新教學方式運用,必須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打破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實施創新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以課本為本,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想法為前提,引導學生學習的思路,最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新課改;創新;歷史教學
一、學生發散思維培養的創新原則
新課改的實施,主要宗旨是將學生從傳統教育中解放出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初中歷史教學需學習多方面的知識,為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提供了渠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各種歷史知識不同特征和性質的學習,讓學生個人設置不同情景模式進行歷史情景的再現。例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渲染出當時歷史朝代的氛圍,使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表演,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從而增加對歷史的認識與理解。
二、結合多學科的創新原則
歷史學科并不是一門單一的學科,而是一門綜合學科。初中歷史是人文教學的基礎學科,對學生愛國主義的養成具有引導作用,對學生的成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以多學科結合的創新原則,體現出歷史教學的綜合作用。在教學中,根據歷史教學政治性特點,將政治理論結合進行教學;根據熟悉歷史教學經濟理論,將數學學科思想結合進行教學;根據歷史進程中科技文化的進步步伐,將物理化學等學科結合進行教學。結合多學科的創新原則,就是將各學科和歷史課程中不同的教學特點進行結合,實現多方位、多層次的歷史教學。從多側面、多視角、多思維了解和學習歷史知識。
三、和諧師生關系建立的創新原則
傳統初中歷史教學,教師處在主體地位,即是課堂上絕對權威,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新課改的實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就要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并建立教師與學生互動的良好關系。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互動是必要的,這樣教師才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從而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交流,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比如,在九年級下學期學習《巴黎凡爾賽體系》中,教師和學生就可以進行互動,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例:“為什么中國作為戰勝國,主權卻沒有在這兩次會議中得到維護?”經學生討論后得出“實力是外交的基礎,弱國無外交,發展才是硬道理”。在此,教師繼續引申“現在中國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為什么?”學生在討論后就可以得出“中國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速強國。”
四、增強教師綜合素質的創新原則
教學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在考驗教師的綜合素質。要適應學科教學實際相對應的教學任務,教師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業務素質。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初中歷史教育創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也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采取創新性、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改良傳統教學手段,營造開放的課堂環境。并且,教師還要不斷的學習更加先進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業務素質,這樣春才能適應新形勢下教學發展的需求。
例如:初一歷史課程中有一部分有關儒家文化的內容,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領悟和學習孔子的教學思想,然后有機的結合新課改要求和現代教學方法,融會貫通。以孔子的教育思想為基礎,教師能夠學到一些在現代教育領域中學不到的教育思想,還能讓教師從中感受到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達到升華現代教師思想的目的。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顯然能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五、牢固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創新原則
現代教育宗旨中所強調的“樹人”,就是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其中,素質排在首位,能力次之。同樣,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也必須要以此為出發點,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陶冶情操,使學生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歷史教學還要改變應試教育的思想,逐步解除應試教育思想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要用健康的思想去逐漸教育學生、影響學生,最終實現使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人生的指引者。比如:在學習初二歷史《侵略與反抗》一課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鴉片戰爭的了解,逐漸認識到了毒品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極大危害,這樣就能讓學生樹立起遠離毒品的正確人生價值觀。
六、歷史教學內容的開放
受教材中心、課文中心的影響,以往歷史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課文和考試內容,造成學生知識面窄、知識孤立、視野狹小、思維受抑。其實,歷史學科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多樣性、綜合性的特點,歷史教學應充分發掘歷史學科內容的上述特性,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歷史的相關學科建立廣泛聯系,以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形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完整認識,同時,也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開放性的歷史教學內容應包括歷史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書本知識與史學界最新動態及研究成果的結合、加強歷史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的結合以及統編歷史教材與鄉土教材、校本教材的結合。
七、歷史教學方法的開放
歷史教學方法的開放主要是指師生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歷史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教材、教隋、學情,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營造一種自由和諧平等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鼓勵全體學生參與活動。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造就一種多向互動的激勵狀態,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碰撞中高質量的學好知識。
(一)傳統工具與現代技術相結合。
傳統的歷史教學,手段單一,效率低下。“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幾乎統治了整個課堂。結果是“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直想睡覺”。歷史教學在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幻燈、投影、電影、電視、錄像、電腦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靜為動,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臨其境”,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認識興趣,增大課堂信息量,豐富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課堂效率。
(二)競爭與合作相結合
市場經濟是競爭與合作的經濟。學習也是競爭與合作的學習。把“競爭機制”引入教學,將學生“好勝”“向上”“好奇”的心理特征轉化為積極進取、探索創新的精神,促進主體意識的發展和能動性的發揮。競賽式學習是以問題啟發思維、以競賽活躍思維,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討論研究獲得知識。
分組可形式多樣,靈活多變。可班內各小組之間、前后排之間、男女同學之間分組等。目的是驅動學生人人參與。這種公平合理、充滿友好而妙趣橫生的競爭,讓學生覺得自己是課堂的一分子,應該積極參加討論來表現自己的能力,在競爭、交流合作中主動地獲取知識。這種形式是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體,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競爭與合作相關聯的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教學組織形式。
(三)學習與研究相結合。
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態度看待教材,這是我們選擇學習方式的前提。以前,我們受教材的束縛太大,把它奉若神明。對它的每一個字、每句話都不敢怠慢,且從來就沒有對它提出過疑問。這種缺乏批判思維的學習方式是不能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因此,實施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研究,聯系實際進行研究,使歷史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性、綜合性、探索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的搖籃。學習研究主要以個人研究和群體合作研究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做”、“操作”、“實踐”、“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信息搜集處理”、“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最根本的不是指望學生有什么驚人的成果,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大腦,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造就一個強大的腦子。
(四)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歷史學習活動僅限于課內是不夠的。必須把學習活動從課內擴展到課外,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參與學習的時空,使課堂教學得以延伸和深化,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視野,促進個性發展,培養勇于探索、重視實踐的品質。歷史課外活動形式是多樣的,如辦好歷史黑板報、歷史圖片展、歷史手抄報、編寫歷史劇本、仿制歷史文物、仿古操作、畫歷史題材漫畫、考察歷史遺跡、歷史游戲競賽、社會調查、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紀念日宣傳活動等。
總而言之,教育的創新,是新時代、新形勢背景下,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任。教育要創新,還必須要遵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準則,做到教師的主導和一學生為主體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組織者,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漸培養學生去創新的學習,幫助學生觀察歷史、認識歷史,并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