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
摘 要: 個性貫穿著人的一生,影響著人的一生。個性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能力、氣質、稟性及興趣愛好等特性。個性主要由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個性傾向性和包括能力、性格和氣質等的個性心理特征兩個方面構成。個性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傾向和動力,是個性心理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個性心理特征則表明一個人穩定的類型特征。個性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教育的結果。
關鍵詞: 美術教育 個性形成 作用
個性是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一體,是一個人區別于其他人的特殊性。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發展個性。素質教育提倡“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人的素質差異不僅表現在先天個性上,還表現在后天的發展上,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學生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傾向;具有相同心理傾向的學生在表現相同主題和內容的作品時,在形象、風格和表現手法上不盡相同。作為人類時代遺傳的產物,素質教育為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談到個性,我們往往會想到披著長發,面容冷峻孤傲或者梳著背頭、續著胡子、特立獨行,抑或扎著馬尾、穿著另類與眾不同的“某某家”形象。其實,個性是人人具有的客觀存在,既有外顯和內隱之分,又有正面與負面之別。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受教育者具有間接和隱性作用。美術教育的更多功能是隱性的非功利的,美術教學的效果不易顯見,難以引起社會的關注。然而美術與生活密切相關,無處不在,它在發展學生的直覺想象、思維及表達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初中美術教育對學生形成正面的積極的個性特征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優勢。
一、美術教學為學生的個性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美術教學表現活動中的自由性、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和課程設置的創新性都是良好個性形成的最適宜的環境。它可以使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情感豐富,從而形成對外部世界敏感的和善與創造的個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發現同一主題的畫,由于學生的性格、生活環境審美等不同,會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比如色彩的搭配運用、表現方法的選擇及作業意識等。筆者在長期教學中發現:學生完成作業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完整的,獨立的或者統一的能夠產生視覺愉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愿望的個性特點,稱其為作業意識。例如通過構圖知識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布局、組織關系、疏密關系、比例關系和對比關系等;表現技巧的學習讓學生知道了如何將觸覺與視、知覺表達出來;色彩知識的學習能夠很好地將自己強烈的、獨特的或是與眾不同的感受、體驗、情感等表達出來,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等等。
主觀努力是個性發展的內部動力。美術教學對學生感受力、觀察力和思維力的培養,使學生對個性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開始觀照心靈世界,表達內心體驗,渴望交流溝通,這種覺醒的意識在反復的作業練習中慢慢發展,轉化成積極的自我表現的主觀努力。
美術使學生借助不同于其他非人文學科的探索,理解主客觀事物,形成豐富的文化修養。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不同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想象思維、類比思維。
二、美術教學實踐為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美術是一門實踐操作很強的學科,在美術學習中,學生不斷地進行美術實踐,感受力、觀察力和思維力和個性都會在反復鍛煉中發展。美術實踐活動“以可視形象奪目,以有情有趣怡人”,在實際操作中,既培養了眼、腦、手的配合與協調,又促進了學生對復雜事物概括、綜合的表現能力,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從而加速了美術個性的形成。比如在教學生編中國結時我要求學生準備兩根不同顏色的線繩,一邊示范,一邊引導他們觀察色彩的變化與規律,繩結的形狀特點。學生快速掌握了竅門,編出了不同色彩效果的繩結,有些學生還學會了換色編結。
中學階段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個體從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發育時期。這一時期學生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其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還處在發展變化中,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美術教學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個性,強化想象、思考、判斷能力。學生在美術實踐活動中接觸特殊的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得到其他學科難以獲得的各種體驗。這種融鑒賞與創作為一體的學習活動對發揮個性,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直接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升華情感,促進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作為近代美術教育發祥地的德國,從19世紀開始就比較重視美術對人的素質的影響,認識到其“完善人格,表達個性,陶冶情操,提高民眾的審美趣味”的重要性,將美術教育視為一種文化哲學的應用學科。因此,美術個性的發展主要是在美術教育實踐中逐漸培養的結果。
三、美術教育是學生個性健康成長的動力
美術教學能夠隨時隨地擦出學生靈感的火花,為學生的創新提供發展的契機,給學生充分展現的舞臺,展示他們的個性特長和學習成果。如在《扮靚生活的花卉紋樣》一課教學中,通過單獨紋樣與連續紋樣的學習,學生設計的作業美觀獨特,讓我特別有成就感。我把好的作業收集起來在學校展出,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部分優秀作業還受到學校的表彰獎勵。在這樣的學習活動里,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尊重,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了一塊屬于自己的精神樂園,對學習充滿了求知的渴望,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歡樂。造就一個富有個性的、具有創新人格的、豐富多彩的學生群體,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舒展,情感、態度得到體現,思維、創造得到發揮。美術教育的形象性、直觀性能適應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需要,使學生獲取情感體驗,并使之轉化為內部動力,進而成為學生個性健康成長的動力。
四、美術教學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美術個性化特征
個性化特征是美術學習中最珍貴的部分,個體的差異性和表現的自由性是它的兩個最鮮明的特征。
(一)保護個體的差異性
個體差異存在于人的各個方面,但在美術學習中表現得更突出。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興趣、愛好、感情、習慣、能力、氣質、素質等多方面的不同就是這種個體差異性的突出體現。“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這是社會充滿活力與豐富多彩的原因”。美術教學因獨特的學科特點,在學習過程中這種個體差異性最大限度地得到體現與相應的尊重與呵護。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能夠正視并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差異,并依據其差異性開展教學,從而促進個性的發展。比如學生因個性氣質不同可以將同一幅作品通過不同色彩或色調進行表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理解表現某種心情,表達某種意境。
(二)保護表現的自由性
美術教學在教給學生一些基本表現技巧的同時,通過綜合實踐與綜合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進行更多表現技巧的自由性的探索。在美術學習中,通過教師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技能制作或描繪的完整過程中,個性的意識仍然存在并一直成為這一學習過程的主宰。比如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既可以借助具象的再現或抽象的表現反映現實生活,又可以運用聯想、想象甚至意象,表現某種非現實的理想狀態或臆想狀態,在繪畫中實現天馬行空的自由狀態,這種獨特的藝術想象與表現形式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在《公益招貼設計》這一課中我給學生講了八種不同的創意手法。學生在招貼設計的時候,根據主題選擇了不同的創意手法進行表現。美術學習保護、培養了學生的自由表現性,使個體獲得了更多的新價值核心技能。
五、美術教育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情商培養
富有情商的美術教育能幫助學生將先天的基礎轉化為后天的成就,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比如講到色彩的情感表達作用時,我將不同色相與辣椒、酸菜、糖果、冰雪、火焰等圖片一起出示,引導學生將味覺、視覺與色彩聯系起來時,帶給學生的感覺更直觀更豐富,既調動味覺與視知覺產生連覺,對色彩的感受又有獨特的記憶。美術教育中的情商培養,使學生提高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的觀察和體驗,從而激發學習欲望。比如面包我們用橙色、黃色、焦糖色等暖色表現就是一種新鮮的能夠引起食欲的正確表達。反之如果用綠色、藍色或紫色等冷色表現,相信大家的視覺感受引起的心理感受肯定是:面包是壞的發霉的或變質的。美術教學中類似的情況往往讓學生覺得既新奇又陌生,還有躍躍欲試的沖動,交流變得順暢愉悅。利用直觀、具體的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勝過空洞的理論說教,藝術形象的審美性與情感性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畫面上展現的思想情感教育。在《用畫筆觸摸細節》這一課學習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細節在藝術中的價值,我先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文字自主欣賞作品《查波羅什人復興給土耳其蘇丹王》。畫中人物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共同的表情——笑。圍繞著“笑”,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我用微課將作品所表現的時代背景,人物的性格、生活環境、特有的民族服裝,人物原型的出處等一一作了介紹,講解。一個個放大的人物特征鮮活地展現在屏幕上,無須過多的語言,學生真切體會到“細節是作品的靈魂。沒有了它作品就會失去精神力度,藝術感染力也會趨于平淡”。在這個過程中,豐富的教學內容,使作品的賞析變得更立體,對于作品中所表現愛國情懷與樂觀豪放的性格有了更直觀而具體的理解,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情感體驗得到了豐富與提高。
(二)提高能力
通過美術教育,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并發展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術課堂的開放性、綜合性和多樣性,逐漸將美術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也在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標志設計》是一節設計應用課。但是設計中往往會出現“繪畫性”特點,既對設計信息處理缺乏整合,又不夠簡潔明了。首先要通過概念解讀,讓學生明確標志的“符號化”特點,再通過作品解讀,設計思路的推演,樹立學生的設計意識。有了這個前提,設計活動才能走到正軌上。至于設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因人而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由此可以看出,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綜合的結果。這種綜合以各種無形的存在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可以說,美術教學更加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和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及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培養創造性
美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有利于學生積極觀察、想象、表現,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美術教學既“面向全體”,又保持學生獨特的個性,給學生充分發揮的自由,形成創造性人格。美術以圖形取勝,在視覺表達方面有充分的優越性,它直觀、直接、簡潔、準確。在設計班徽時,我引導學生將班級特點或愿望比如“團結”、“友愛”、“勤學”、“很棒”等,借助圖形的象征、比喻、意象手法表達,將圖形的融合點篩選出來,再進行適當的變形、加工、整合,最后加上色彩表現。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設計出的班徽各具特色。
(四)提升素養
美術教育中美的內容和形式對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它與教育學的原理相結合,使這種吸引力變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這對中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品質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功效。
美術課程不單單是傳授技法、單一的繪畫教學,從美術教育本身的角度看,它更關注人的精神、個性感覺,讓每個學生都能用心體悟和感受并主動參與美術學習過程。美術教學通過不斷地啟發學生的想象、感受、判斷等意識,更好地用美術的獨特價值幫助學生構建創新的基礎與和諧多彩的人生。
參考文獻:
[1][2]高師.美術教育學教材編寫組.美術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67,68.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文新華.論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兼論創新人才的培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1):9.
[5]曹亞梅.美術教學對中學階段學生成長的影響[J].教育教學研究,201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