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作為扶貧進程的重要舉措,金融減貧呈現出新特點、新趨勢?,F有文獻圍繞開放條件下金融減貧的機制與路徑、貿易自由化與對外直接投資的減貧效應等進行深入研究。展望未來,金融減貧效應測度與分析的方法將會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對開放經濟下金融發展的趨勢及對扶貧進程的影響及新形勢下金融扶貧機制創新和路徑優化的認識也將不斷深入。
【關鍵詞】開放經濟 金融體系 精準扶貧
盡管世界范圍內經濟經歷了長期增長,但貧困問題仍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以阿馬蒂亞·森(1999)為代表的多維貧困理論者認為貧困的根源是缺乏最低限度的能力問題,突出體現在該群體的內生發展能力不足。由于金融扶貧有利于增強貧困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將金融手段作為扶貧的重要方式,通過實施傾斜性信貸政策、創新金融扶貧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扶貧支持力度。開放經濟條件下,金融行業呈現出新特征,金融減貧效應也呈現新特點。金融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具有穩定性,是長期演化的結果,因而類似于金融危機的事件沖擊短期內雖然會對金融發展與收入不平等之間關系產生的影響長期而言并不顯著。張冰、冉光和(2013)的研究表明,FDI的減貧效應與金融發展存在非線性關系,金融發展只有跨越門檻值之后,才可能更好發揮減貧作用。
一、經濟開放條件下的金融減貧效應
(一)金融發展與貧困減緩的相關性
1.金融發展減貧效應較為顯著。以Galor & Zeira(1993)為代表的“G-Z”假說認為,金融發展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得到Banerjee & Newman(1993)、Beck(2007)等學者的實證支持。Jeanneney & Kpodar(2008)通過建立金融發展和金融波動的貧困決定模型,發現金融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并通過“涓滴效應”惠及貧困群體。Jalilian & Kirkpatrick (2005)研究發現金融發展對以經濟增長表現出顯著的促進作用。Dollar & Kraay(2001)研究發現金融發展對貧困緩減作用的發揮主要得益于經濟增長方式,而金融發展對貧困減緩的間接作用主要來自于經濟增長(崔艷娟、孫剛,2012)。
2.金融減貧效應的條件設定。Greenwood & Jovanovic(1990)為代表提出的“G-J”假說認為,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差異存在著倒“U”型關系,呈現先惡化后改善的態勢。Gregorio & Kim(2000)認為金融發展雖可催生儲蓄和資本形成,但由于服務存在門檻效應,金融發展意味著為富人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從而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金融發展的分配效應受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和財富初始分配水平制約,完善的金融市場和相對公平的分配制度,是縮小差距與緩減貧困的重要條件。
(二)金融發展減緩貧困的路徑與機制
金融服務對貧困緩減的直接影響主要由貧困群體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參與程度決定,Gulli(1998)認為微型金融主要通過促進投資、改善生存條件、避免收入波動、構建社會資本等途徑促進貧困緩減。Michael & Barr(2005)認為金融服務能夠直接增加貧困人口持續獲得資金的機會,依托金融中介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從而間接增加貧困群體增加收入的機會和能力。Bakhtiari(2006)認為小額信貸等微型金融機構通過平滑消費、增強風險規避能力、構筑資產和發展微型企業等直接途徑提高貧困群體的創收能力。Mahjabeen(2008)認為微型金融實際上是通過鼓勵和培養非正規部門的發展等方式緩減貧困。為此,應通過建立多層次、可持續的金融體系優化農村金融布局,推動扶貧進程并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
二、關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案例分析
(一)中國
錢水土和許嘉揚(2011)通過對比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的收入效應,發現我國東、中部地區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傅鵬、張鵬(2016)研究表明,農村金融發展對貧困減緩在全國層面上具有顯著的門檻效應,減貧作用在跨越門檻之后顯著增強。部分學者則得出相反結論,劉旦(2007)研究認為中國農村金融效率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向效應。周一鹿等(2010)研究發現農村金融資源開發在短期內無益于扶貧進程,長期內則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被認為是金融發展沒有促進我國農民收入顯著增長的主要因素,農村金融規模擴大會加劇農村內部收入差距,農村金融效率提高能夠緩解農村內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張敬石、郭沛,2010)。
(二)其他國家
Burgess & Pande(2004)對印度的調查發現,農村銀行數量上升1%,貧困發生率相應減少0.34%。Copestake等(2005)對秘魯行的研究表明,微型金融對貧困家庭收入產生正向影響。對埃塞俄比亞的實證分析發現參與小額信貸項目的農戶其消費和資產會隨之增長,并產生一定的溢出效應(Liverpool & Winter,2010)。Nicholas(2010)采用三元因果關系模型分析肯尼亞的貧困緩減過程,發現經濟增長是該國金融發展促進貧困減少的主要因素。
三、數據與指標選取
關于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貧困減緩的關系,不同學者的實證分析結果并不一致,Anderson(2005)認為分析結果與方法選定、指標選取特別是數據結構的類型關系密切,運用時間序列模型分析結果支持經濟開放會加劇收入差距,但橫截面數據的研究結論表明經濟開放對貧富差距的影響甚微。
Honohan(2004)以“私人貸款/GDP”這一指標衡量金融發展水平,結果顯示金融發展能夠顯著降低絕對貧困人口比重。Selim & Kevin(2009)采用儲蓄率、M3/GDP、流動資產對GDP的比例等金融發展指標,發現金融發展能有效促進貧困人口規模的下降,穩定的金融體系也更加有利于貧困群體。Jeannene & Kpodar(2011)]利用儲蓄—存款比例與信貸/GDP等金融指標,發現金融發展水平提高促進國民收入增長和收入分配差距下降,從而有利于降低貧困水平。
國內學者中,張立軍和湛泳(2006)采用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對小額信貸與貧困緩減關系進行實證分析,表明小額信貸通呈現出顯著的減貧效果。劉海波和張麗麗(2009)構建面板數據模型,發現各地區農村非正規金融對農民收入的正向影響在統計上是非常顯著的。伍艷(2013)運用Likert五級量表,發現小額信貸對貧困地區農戶收入以及農戶受教育程度的改善具有較強的支持力度。蘇靜、胡宗義(2015)采用狀態空間模型和中介效應分析法,研究表明農村金融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村貧困緩減。
四、結論與前景展望
現有文獻對開放經濟條件下金融發展呈現的新特征及其對金融減貧效應的影響較少涉及,關于新形勢下金融扶貧的機制與路徑等方面的探討也有待加強。因此,在我國金融業面臨新形勢、實現新發展的新形勢下,金融扶貧也將會出現新模式、新成效,對其研究也會隨之不斷深入。
(一)不斷優化金融扶貧的研究方法
經濟開放、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貧困減緩之間影響復雜、渠道眾多,使用線性或非線性二次多項式模型難以如實地反映相互之間的關系。此外,現有時序模型、橫截面模型和普通面板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實證分析將會突破現有方法和工具的不足,提高估計的準確性與科學性,進而深入探討經濟開放在提升金融水平、減貧效應的方向與大小。
(二)對開放經濟條件下金融扶貧機制與方式創新的研究
由于投資領域分割和多級信貸約束的存在,個體長期的收入會沿不同路徑收斂到不同的均衡狀態,金融約束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實體經濟和人力資本三個渠道發揮作用。因此,需要從“投資領域分割”和“多級信貸約束”兩個基本假設出發,分析金融市場發展對收入分配影響的微觀機制,探討如何適應農村扶貧開發金融需求的新變化,實行產品創新、制度創新的機制與路徑。
(三)基于新的視角對金融扶貧進行深入探討
一是基于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視角的研究。貧困群體有獨特的行為特質,扶貧應該且必須考慮貧困人群的行為心理,需要運用心理賬戶理論分析貧困人群的金融心理特質,才能使扶貧行為更有針對性。二是基于金融一體化的研究。金融信息共享、區域監管協調合作使不同區域之間金融扶貧的協同與合作成為可能,是否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運用金融資源,實現金融扶貧效用的最大化?這也成為經濟一體化條件下金融扶貧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Sen,A.K.Development as freedo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Galor and 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1):35-52
[3]Jeanneney S.G.,Kpodar 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Can There Be a Benefit Without a Cos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8,62(8):1-36.
[4]Dollar & Kraay.Trade,Growth,and Poverty[J].World bank papers,2001.
[5]Greenwood J.,Jovanovic B..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6]Gregorio J D,Kim S J.Gredit markets with differences in abilities:Education,distribution and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0(3):579-607.
[7]王曙光,李冰冰.農村金融負投資與農村經濟增長—庫茲涅茨效應的經驗驗證與矯正框架[J].財貿經濟,2013(2):59-67.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年項目(編號:AHSKQ2016D53)。
作者簡介:柳曉明(1978-),男,安徽巢湖人,經濟學博士,淮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