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高
【摘要】本文從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原因入手,總結了城商行跨區域發展的三種典型模式,并分析了不同發展模式的優缺點。最后,本文針對城商行跨區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 跨區域發展模式 問題與建議
一、引言
我國的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的地位穩步提升,已位于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的第三梯度。2016年年末,城商行資產規模和負債總額分別達到了28.24萬億元和26.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4.5%和25%;稅后利潤為2244.48億元,同比增長了12.6%。城商行的快速發展,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和金融扶貧工作都有重要意義。
城商行成立初期的業務定位是:為地方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當地居民。成立初期,銀行監管機構考慮到其風險防范能力有限從而確定了城商行地方性經營的政策。這樣的政策對于成立初期城商行的穩定發展有積極意義,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區域經營限制政策的弊端慢慢顯露出來。企業跨區域經營活動越來越頻繁,這些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全國性經營的國有大型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因為業務開展地域的限制而使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另外,城商行所在城市的市場空間已經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面對城商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銀行監管機構也漸漸放松了城商行跨區域經營的限制。2006年上海銀行寧波分行的設立,是我國城商行異地經營的開端。2009年銀監會調整了城商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城商行在其他區域設立分行,實現跨區域發展(苗珊,2013)。2013年城商行總共設立了182家省外異地分支機構,城商行跨區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城商行通過跨區域發展擴大了資產規模、提高了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但城商行的跨區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跨區域發展路徑同質化嚴重以及異地經營市場定位不清晰等。這些問題無疑會阻礙城商行的發展。因此,本文通過對城商行跨區域發展原因的分析,總結了三種典型跨區域發展模式的優缺點。最后,本文針對城商行跨區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二、城商行選擇跨區域發展的原因
(一)跨區域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區域間經濟業務往來越來越頻繁,商業銀行能提供的服務也必須包括跨區域結算和跨區域的信貸往來(陳慶濤,2014)。但因為很多城商行業務范圍局限于本地,這種限制使城商行不能為區域經濟圈中的企業提供便捷的跨區域服務,這種限制不利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因此城商行的跨區域發展,滿足了企業異地的金融需求,能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業務發展能力。
(二)跨區域發展是銀行業規模經濟的要求
眾所周知銀行業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經營規模一定程度的擴大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從而提高盈利水平。研究表明銀行經營地域多元化更有利于銀行獲取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DeYoung&Rice;,2004)。城商行通過跨區域發展,能夠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能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三)跨區域發展是經營風險分散的要求
銀行等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核心在于控制、規避和分散風險,經營業務與地域的多元化,可以降低經營風險。城商行受到單一城市制的經營限制,會造成貸款的行業集中度、客戶集中度較高,即銀行資金過于集中某些項目,一旦這些項目經營不善,銀行將面臨較大損失的風險(曹鳳岐,譚先國,2006)。研究表明上海銀行和北京銀行跨區域發展后,兩家銀行的貸款集中度和不良貸款率均有明顯下降(顧曉安,杜鳳矯,2014)。城商行的跨區域發展可以降低貸款行業集中度和客戶集中度,從而有利于分散經營風險。
三、城商行跨區域發展的典型模式
(一)聯合重組
聯合重組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的多家城商行或城市信用社進行合并重組成立一家銀行,從而實現跨區域發展。聯合重組根據具體操作可分為吸收合并與新設合并兩種(許美瑩,2014)。吸收合并則是在重組的多家銀行中,選擇一家綜合實力強的銀行保留法人資格,吸收合并其他城商行或城市信用社,被合并銀行的法人資格將被取消。徽商銀行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由合肥商業銀行吸收其他城商行并入,從而實現在安徽全省的跨區域發展。新設合并則在實施重組的多家銀行之外新設立一家銀行,原有的城商行或城市信用社撤銷法人資格并入該新銀行,如江蘇銀行和中原銀行(張吉光,2009)。聯合重組模式的優點在于可以迅速實現原有城商行在整合區域內實現跨區域發展,其資本規模迅速擴大,解決了單個城商行由于資本規模有限而無法做大業務的難題,業務能力迅速增強。這種模式的缺點在于合并初期各銀行難以有效融合,會面臨一定的磨合問題。
(二)股權合作
這種模式指的是銀行通過控股其他異地城商行、城市信用社等,被控股的異地銀行成為該城商行的一家子公司。這樣控股的城商行可以通過兩者業務上的合作,去實現間接的跨區域發展。北京銀行于2008年認購廊坊市商業銀行7,500萬股股票,持股比例近20%,作為廊坊市商業銀行第一大股東實現自身跨區域經營的戰略目標。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其具有一定的桿桿效應,即控股方可以借被參股方在當地的運營網絡,快速融入當地市場,也可以為將來直接在當地設立分行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參股銀行不必在當地租賃辦公用房,鋪設業務系統就可開展業務,可以節省成本。這種模式要求參股行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較強風險控制能力和財務實力。另外,因為城商行之間業務有一定的同質性,這種合作能否長期堅持下去尚存疑問(楊曉東,2010)。
(三)異地直接設立分行
城商行可以直接在目標城市開設分支機構。2006年上海銀行在寧波開設分行后,又分別在南京、杭州等地直接開設分行,來實現跨區域發展。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城商行可根據自身經營目標和目標客戶需求選擇相應的城市,自主性較強。此外,城商行可以將自身的業務模式、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等復制過去,避免了聯合重組模式帶來的磨合問題。異地直接設立分行模式適合資本雄厚、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城商行。
四、城商行跨區域發展中的問題
在對跨區域發展城市選擇時,城商行往往會選擇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城商行扎堆進入大城市,只有少數分行分布于中西部地區,跨區域發展路徑同質化嚴重。進入大城市的城商行慢慢偏離了服務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和國有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掙搶大客戶,不利于城商行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很多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著融資難問題。
人才儲備不足會限制了城商行跨區域發展。一方面,沒有優秀人才儲備的城商行進入某一地區,往往會選擇高薪挖走其他商業銀行的優秀工作人員,這會加劇當地銀行業人才的流動,不利于當地金融秩序的穩定。另一方面,人才儲備不足的城商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也會面臨劣勢。
五、結論與建議
城商行跨區域發展可以擴大信貸規模,分散經營風險,增強自身競爭力。城商行跨區域發展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聯合重組模式、股權合作模式以及異地直接設立分行,三種模式各有優劣。城商行在跨區域發展過程中不可能采用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應根據自身實際來選擇適合的跨區域模式。
城商行跨區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城商行可以借鑒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員工通過一定時間學習能力、管理能力和業務能力的培訓,從中選拔出跨區域經營分支機構的儲備人才。城商行不要盲目進駐一線城市,而應根據自身特色、經營目標以及所處市場環境,來選擇跨區域的城市。同時城商行應明確自己服務中小企業和當地居民的市場定位,發揮自身比較優勢。跨區域發展的城商行可以開發中小企業專有的金融產品,提供面向當地居民金融服務,滿足中小企業以及當地居民的有效需求的同時也提高了經營效率。
參考文獻
[1]苗珊.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模式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13).
[2]陳慶濤.我國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3]Deyoung R,Rice T.Non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S.Commercial Banks[J]. Financial Review,2010,39(1).
[4]曹鳳岐,譚先國.城市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J].農村金融研究,2006(4).
[5]顧曉安,杜鳳矯.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效果的分類研究—基于信貸規模、風險分散效果和盈利能力三個維度[J].上海金融,2014(3).
[6]許美瑩.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探討[J].特區經濟,2014,(3).
[7]張吉光.城商行跨區域發展:模式紛呈(之一)[J].銀行家, 2009(12).
[8]楊曉東.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