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逐漸深入的新課程改革,教育對于人的未來學習和職業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教育需要在學生核心素養上聚焦,在素質教育中,勞動與技術教育是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息息相關。對于教育規劃來講,需要落實在人的培養上,本文對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策略進行了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勞動與技術教育;對策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基本目標,在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勞動與技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結構中,和信息技術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研究性學習一起,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重要學習領域之一。在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過程中,應堅持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原則,將過去傳統的舊觀念摒棄。以全新的教育策略和新型的教學理念,駕馭勞動與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 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需要具備的一種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能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核心學素養具有時代性和科學性的特征,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核心具體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既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基礎。包括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和人文底蘊等六大素養。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指定領域之一,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操作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實踐性極強,倡導的是“做中學”和“學中做”。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能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充分體驗勞動的快樂,進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二、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
1. 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目標準確把握
作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綜合實踐活動擔負的主要職責,就是承擔教育規劃課程的總體目標的一部分任務。其目標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同時獲得直接的勞動體驗,其主要特征為操作性學習。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勞動教育是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重點是磨煉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進而對學生全方面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未來社會成員的基本素養教育,就是技術教育,能發展人的思維,激發人的潛能。勞動與技術教育具有內在的綜合特征,屬于跨學科的學習領域。它通過對藝術、數學、語文等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對將來社會發展需求更好的適應。現實生活中,會隨時發生各類生活事件。為此,勞動與技術教育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教師還需要抓住教學的切入點,把握好時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的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就是“回歸生活”。而在選擇教學內容方面,需要與學生的生活規律相符。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進行合理安排。經過實踐證實,同學們都樂于接受這種教學思路。同時這種方式,也與學生的生活規律相符,學生們更樂于學習。
2. 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境
首先,興趣是學生認知需求的情緒表現,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應對教學方法精心設計。目前,有很多方法導入新課。如游戲法、謎語法和成果展示法等。針對每節課的具體內容,教師需要對不同的方式實施。例如,在《雙錐體模型》這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實物演示的方式,讓學生認真觀察大型教具。學生就會發現,原來的思維方式和現實狀態具有一定的沖突。而學生在實踐制作時,帶著疑問進行,就會產生強大的動力,能主動探索知識的奧妙,同時也能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其次,對勞技教學環境進行優化。作為一門具有極強操作性和實踐性的活動,學生對于勞動技術課的基本操作要領,必須要通過親身實踐才能掌握,以此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為了更好的滿足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需求,學校可設立勞技專用教室,對各種教學器材設備進行完善。將學生勞動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的同時,對學生勞動技能進行培養。使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更加珍惜勞動成果。
3. 加強勞技學法指導,開展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學生是主體。通過開展教學實踐,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的品質。首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材的需求出發,對學生學習方法給予科學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取長補短,互相協作,通過對協作環境的創建,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其次,教學實踐活動通過小組的形式開展。在活動的過程中,每一個人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彼此間的關系,都在發生變化。教師應給予科學的指導,讓學生對勞動技巧協調動作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綜合素養。同時,對勞技教學成果進行體驗。在勞技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成果展示。通過展評學生的作品,既可以對教學效果的好壞進行檢驗,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對成功的快樂充分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質量意識和競爭意識。教師可采用集體展評、小組互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并且,采用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在教師的展示櫥里放置班級評選出的最佳作品,或拍攝有特色的作品,為留作永遠的紀念,將其打印成稿。期末,在每個同學的成長記錄冊上粘貼,通過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對勞動創作的快樂充分體驗,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升華了勞動技術感情,培養了核心素養。
4. 對教學內容科學選擇,凸顯勞動與技術教育獨特功能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四大指定性領域之一,就是勞動與技術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科學的內容體系,以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作為一個突破口,將其獨特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就是課外延伸。為此,為了使學生持續保持興趣,教師可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
首先,對有趣的技術實踐作業進行布置。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作業。為了不斷探索最優化的教學路徑,教師必須要優化作業模式。勞動技術與語、數、外的作業不同,它和其他學科的聯系非常密切,能使學生對一定的課外信息進行獲取。例如:五年級關于廢舊電池的回收,以及四年級關于紙張的來源這兩堂課的教學中,都是讓學生與自然課所學知識相結合,進行深入探究。在讓學生將回收的信息資源制作成小海報,并對此次調查成果進行匯總。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以此將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出來。
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技術競賽。為了更好的檢驗學生所學技能和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教師可組織與實施相關競賽,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彎折一筆畫鐵絲作品的比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通過比速度、比質量等方式,將學生參與比賽的興趣激發出來,同時能更好的鞏固所掌握的技能。
三、 結論
勞動與技術教育倡導“回歸生活和社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以人為本思想。通過開展課內外教學,建立社會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真正實現了知情意行的統一。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應有組織的選擇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堅持“從能夠做的地方開始”,深化勞動與技術教育,以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喻艷霞.加強中學生勞動技術教育探索[J].文學教育(中),2011(10).
[2]周佳君.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1(03).
[3]伍小青,李慧芳.論農村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6(08).
[4]劉姝弘.開啟信息技術教育新航向[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22.
[5]劉華.普通高中推行生涯技術教育的瓶頸及其突破——基于中美生涯技術教育比較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5,10.
[6]魏永.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方法[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5,12.
作者簡介:
張瑞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池店鎮東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