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將目光投向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重新審視現有的傳統教學體系,發掘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漏洞,并進行及時的修改。而科學相比較于其他的小學科目,對小學生思維的構建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僅僅通過記憶的方式進行掌握。本文將小學科學教學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分析其發展現狀以及生活化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方法在其中的應用,對未來的小學科學教學做出展望。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
小學作為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在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日常習慣的形成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和輔助作用,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并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小學教育者要善于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教育者和學生思維的束縛是種十分有效的新型教學方法,將生活與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增長知識并提高學習的能力,幫助小學科學教育者更加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實現小學生與老師的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一、 小學科學日常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 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
在現行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中,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仍然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體,教育者通常只是將課本內容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忽視了小學生在課堂中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思考,老師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整體進度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學生無權對其進行直接的干涉,這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是極其不利的。且我國當前的傳統小學課堂教學模式常常片面地強調課堂教學的紀律,在沒有得到老師的許可前,小學生直接表達自己心中的問題和看法的方式是不被教育者所允許的,在這樣的小學科學教學環境中,學生很容易無法跟上教育者的教學進度且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喪失對于小學科學科目的學習興趣,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效率造成不良影響,也不利于后期教師教學工作的展開。
(二) 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容易對學生的思維造成束縛
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通常會在老師的指導之下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對整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起著主導的作用,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不僅無法自主掌控教學的整體進度,而且機械的灌輸式教學還會限制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小學科學教育者通常直接將課本內容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只需要對知識進行記錄并在課下進行背誦與記憶,很少有機會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且為了維持課堂紀律,小學科學教育者也很少給學生進行自主討論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喪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影響其科學學習思維的構建。
(三) 傳統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會對其日常學習的效率造成不良的影響,在學生之間會常常出現厭學的現象,進而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小學科學教育者不得不對課本的內容進行反復的強調,幫助學生對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這樣會使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對科學知識的復習過程中,進而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
二、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 為小學科學教學建立生動的生活情景
從字面上來看,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日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運用更貼近生活、更能夠被學生所接受的方式進行日常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課本內容雖然相較于其他科目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由于小學課程具有基礎性的特征,并沒有許多難度較高且難以理解的內容,因此教育者不需要過分地糾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可以通過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一個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理解,與此同時,通過不斷參與課堂,學生也在逐漸提高對于科學科目的學習興趣,在課上能夠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老師對于課本內容的傳授過程中,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 帶領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進行學習
除了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為學生模擬生活情景之外,小學科學教育者還可以直接將課堂搬到教室之外,讓學生在真正的社會環境中一邊體驗生活,一邊感受科學的魅力。例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去科技館進行參觀,讓學生在科技館中通過體驗的形式真實地感受到科學力量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學習與環境相關的科學知識時,老師還可以以環保行動為主題,帶領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進行義務勞動,讓學生在對垃圾進行回收和分類的過程中感受環境保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小學科學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理解,更能夠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 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學生合作觀念的形成
除了提高學生對于科學科目的學習效率,生活化教學的出現也有利于學生合作觀念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在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被劃分成不同的小組來對問題進行討論或者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學生在此過程中將會不斷地對人際關系進行協調,根據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進行合理的協調與分配,最終尋找到人際關系的一個平衡點,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效率,還可以幫助其真正認識到合作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科學科目的生活化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小學生們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 小結
隨著小學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斷推進,小學科學教育者的教學目的要從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逐漸轉移為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相對完善的基礎科學知識體系,打破傳統的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反思過去的教學方法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利用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對這些漏洞進行彌補,及時地查缺補漏,將生活化教學巧妙地融入到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為小學科學教學建立生動的生活情景,帶領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進行學習,運用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學生合作觀念的形成等方式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的發展優勢,真正提高小學生對于科學科目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姜偉杰.淺談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4,(23):59.
[2]胡晉.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探析[J].讀寫算(教研版),2015,(11):294.
[3]姚小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略談[J].讀寫算(教研版),2015,(15):361.
作者簡介:
龔永勝,遼寧省大石橋市,大石橋市高坎鎮上土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