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重視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因此動手操作活動就成了小學數學課堂最經常的數學學習活動,但操作活動如何有效組織卻成了困擾許多教師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有效的操作活動必須緊扣教學目標來設計活動;活動前要準確把握操作活動內容,合理選擇操作材料,活動中要有序組織,留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還要適時點撥和引導,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后要對知識進行數學的提升與總結。
關鍵詞:操作活動;組織;引導;思維;提升
一、 緊扣教學目標設計操作活動,保證操作活動的有的放矢
有位老師在教學《有余數除法》時,設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是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有余數除法的計算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用豎式計算中每一步的意義,學會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和算式的讀法。二是通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針對以上目標設計了兩次操作活動,通過兩次分花盆的活動來讓學生感受“余數”的意義 “(1)讓學生把小棒當做花盆分一分,15盆花,每5盆為一組,可以分幾組。(2)增加花盆的盆數,23盆花,還是每5盆為一組,最多可以分幾組?”讓學生分別動手分一分。通過這兩個操作環節,使學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數”這一概念的表象。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使學生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掉后剩下的就是余數”。從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整個過程目標明確,秩序井然,思維活躍,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很高,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一種成功感。
二、 準確把握操作活動內容,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處理教學難點時若采取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體驗一下。如在教學《克和千克》時,學生雖在生活中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便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一位教師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
三、 合理選擇操作材料,凸現數學本質
所有的動手操作都是實現發展數學思維的一個載體。在40分鐘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所能利用操作材料的種類和時間是有限的,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選擇的材料,凸現操作材料中的數學本質。在精選操作材料的前提下,必須深挖每一種操作材料的價值,讓它最大限度的為發展學生思維服務。
1. 材料選擇突出易行:重點放在觀察比較拼成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操作活動中學生是被動的,不需要思考的,也是低效的。2. 材料使用著眼有效: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選擇的材料,凸現操作材料中的數學本質。比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中有位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認識角的計量單位—認識量角器—在量角器上畫角—量角—比較角的大小”這一教學程序。先讓學生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紙量角器進行找角、畫角的操作活動,然后再過渡到用量角器量角。
四、 有效組織操作活動過程,保證操作活動有序進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數學活動是否有效,同老師的組織與引導是分不開的。在活動中,老師應該以 “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數學活動中去,對學生的數學的活動進行觀察與引導——適時調控、巧妙點撥、熱情激勵,以保證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順利完成;在活動結束后,要對學生的活動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并作出積極的評價,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活動的組織要遵循注意以下幾點:①全體參與。并不是說表面上的動作參與,還有思維上的參與。
操作前——要求(指導語)明確。操作前要讓學生先明確操作的內容和方法(“做什么”和“怎么做”),保證學生操作活動目的明確、操作有序、過程清晰。在操作前必要的示范操作很有價值。有時可以采取分步定向指導,逐漸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實效。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必須進行示范的操作,通過這樣的操作,久而久之學生的操作能力一定會有進步和提高。
操作后——總結與提升。在學生操作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提升,將操作這一外部程序內化為學生的智力活動,通過學生的表達、辨析進行數學的提升。
五、 耐心引導適時點撥,提升操作活動的效率
對學生的數學活動進行適時引導、巧妙點撥,使課堂不斷地激發思維的火花,以保證數學操作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教師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設計兩次操作活動,在兩次操作活動后,老師都用一個問題點撥學生思考,例如:問題1:用不同的紙片,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問題2:同樣是正方形,折的方法不同,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問題3:不同的圖形,折的方法不同,為什么可以用同一個分數表示?通過操作后對問題的思考、交流、辨析,挖掘了知識的本質,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使所學的知識向更深、更廣拓展。
六、 重視操作中的數學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操作,發揮學生的長處,提升學生的短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取長補短,發展數學思維。
1. 留給學生充分探究、思考的空間,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時教師只要在操作的目標,思維的方向上做引導,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這樣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會更強,思維會更活躍,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突現,創造性的培養。2. 將動手操作和語言表述相結合,發展學生的思維。新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會表達學習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操作時與同伴的交流、操作后對操作過程、結果的描述以及最后數學的概括、提升、建模等語言表述中描述自己思維的過程,訓練思維的能力,提升思維的品質。
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操作活動,正確把握教材中可操作的資源,制定準確具體的操作活動教學目標,應用有效的操作策略,將動手操作與教師引導、學法創新、數學思考和數學提升相結合,使操作活動真正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服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劉紅梅,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市金鳳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