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實際內容和相關數學知識,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立足學生相關的生活實際,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在生活學習情境中導入新知,在實踐學習操作中探索新知,在模擬現實情境中鞏固新知,在實現生活拓展中升華新知,從而促進學生實現知識技能的內化、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教師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讓學生走進生活,學有用的、活生生的數學,使之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實際內容和相關數學知識,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立足學生相關的生活實際,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在生活學習情境中導入新知,在實踐學習操作中探索新知,在模擬現實情境中鞏固新知,在實現生活拓展中升華新知,從而促進學生實現知識技能的內化、提升。
一、 在生活學習情境中導入新知
從內容上講,就是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就是善于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是教學“生活化”。而心理學有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與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了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這節課為了導入新課,我講了一個“猴王分餅”的故事:小猴最喜歡猴王做的餅,一天,猴王做了3個同樣大的餅,拿出1個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2個餅平均切成8塊,給猴乙2塊。猴丙貪心地說:“我要3塊”。于是猴王把第3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猴丙3塊。這樣由故事順勢引出問題:它們分到的塊數不一樣,會一樣多嗎?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迫切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
二、 在實踐學習操作中探索新知
數學教學中很多幾何圖形面積、體積公式的推導,都是先讓學生提出大膽的猜測和假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加以驗證,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可先出示如下兩個圖形。
之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上面圖形并按照操作步驟進行動手操作,筆者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巧妙引導和探究:1. 提出觀察引導提示語:同學們,請大家好好觀察上面圖形,說說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并好好分析你的發現,跟大家說說你是怎么發現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動手操作。2.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針對各自發現提出看法,先在合作小組中說說,之后推薦各個小組的發言代表上臺說說各自看法。3. 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平行四邊形在經過變形操作后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會形成什么樣的圖形,得出什么結論。再由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討論。這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后面的教學中就能輕輕松松地參與學習,發現并提出猜測,再進行科學實驗,讓學生分享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使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了新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在模擬現實情境中鞏固新知
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具體生活情境模擬演練,把講臺變舞臺,讓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對于提高能力,鞏固數學知識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如:在教學簡單統計時,我設置了如下的表演情境。金融危機后,汽車市場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假如你是汽車銷售商,公司派你去馬路邊做了一次調查,看看馬路邊車輛的情況(調查一下哪種車的私人擁有量較多,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然后播放一條主要街道車輛來往的情況(多媒體演示),請你用所學的統計知識,為公司出謀劃策。不經意間,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習主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再如:在教學小數乘法后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開發票競賽的實踐活動。首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什么開發票?”,有的說“為了方便顧客”;有的說“為了索賠”;有的說“為了記賬”;有的說“買家管理的需要”……然后組織學生進行開發票競賽,看誰算得準,填得好,經過這樣競賽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確了發票的作用,增強了他們理財意識。在這些模擬實境中,它用的是數學知識,解決的是實際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真有趣,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是生活。
四、 在實現生活拓展中升華新知
在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否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應當在學習數學與生活之間打開一條互通的橋梁,實現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數學中學習新知識。如學習了重量計量單位后可建議學生回家稱一稱一千克雞蛋大約有幾個?學習了“比的應用”后可安排學生調制奶茶或自己兌飲料。讓“學”融于“玩”中,在“玩”中實踐,既使學生學得輕松,又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又如:學習了整數的乘法后,可調查一天內你家丟棄了多少個塑料袋?全校學生呢?……這些塑料袋相當于在祖國大地上蓋幾層?你能針對塑料袋問題向環保部門提建議嗎?在提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滲透了思想教育,又培養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環保意識。這樣,能夠實現學生學習數學的依托基礎,有了理解與感悟的憑借,升華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陳仙娟.在解決問題背景下加強運算教學新探[J].福建教育,2015,(04):51-52.
[2]林碧珍.引領學生走進“數學日記”[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9):81-82.
[3]林愛村.表達與理解:“表”“理”未必如一[J].福建教育,2009,(07):53-54.
作者簡介:
謝寶松,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詔安縣寮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