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之下,部分農村小學出現小型化甚至空巢化現象并產生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諸多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等后續影響。作為為個體終生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部分農村小學的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點關注。本文運用查證資料法重點討論了農村小學空巢化現象的原因和個人體會及三點建議,包括吸引優秀師資進村小、建立城鄉教師互換制度、鼓勵農村適齡兒童就近入學。
【關鍵詞】農村小學 空巢化 教育均衡 留守兒童 不良心理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09-01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成效顯著。但不可否認,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這三大教育差距始終是制約我國教育事業整體發展進步的因素。對此,前人針對我國教育均衡問題已有相關理論研究并提出了相應舉措。本文結合現有的研究,著眼于教育均衡問題之下的農村小學教育空巢化及其對留守學生心理狀況的不良影響,提出全社會應該廣泛關注這一現象的主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只依賴于政府和社會,學校、家庭也必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幾點認識和建議。
前段時間關于“農村小學小型化和空巢化現象”的報道引起了我的關注,對此,我有幾點體會和感受。
自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各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并給予各地政府政策法律和資金等支持,我國義務教育事業呈現快速蓬勃發展之勢。作為為學生終生發展打基礎的教育,從屬于基礎教育的義務教育的良好發展面貌是我國教育水平發展的重要標志。
但不可否認,地區、城鄉、校際這三大教育差距始終是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絆腳石”。雖然國家為縮小三大教育差距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作了大量努力,但這種差距在短期內是難以徹底消除的,[1]國家給予資金用于農村小學校園硬件建設和師資引入,但農村經濟發展目前是落后于城市的,教師的生活條件、薪資待遇、職位晉升等各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所以許多村小出現“留不住人”的窘境,導致農村小學缺乏優秀先進的師資,留下的多是“民轉正”的師資或是學歷不高的師資。另一方面,教育部等各部委早在2003年9月就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鼓勵農民工子女入城就學。農村有條件的家長為了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紛紛將子女送進了城里的小學,導致農村大量優質生源流失。
至此,我認為農村小學教育事業出現了極大的窘境,一方面國家和政府投入資金用于農村小學建設,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而努力;另一方面,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而農村適齡兒童大量流入周邊城鎮導致村小生源銳減。這兩方面的矛盾造成了部分農村小學空巢化的現象。對此,我個人有三點建議。
一、吸引優秀師資進村小執教,國家予以優惠政策
追根溯源,只有切實提升村小辦學質量,才能真正吸引學生。而作為傳道授業的教師就顯得尤為關鍵。提高村小教師薪資待遇,優先評優評先,改善農村教師住房等生活條件,給予生活保障,解決農村教師子女入學、就醫及老人的照顧等問題,留住教學人才。
二、試點城鄉教師互換互通制度,校際提供交流平臺
各城鎮和農村教師實施定期換崗制度,讓城鎮優秀教師深入村小,講授新教法、新學法,并給予一定獎勵和生活補貼;農村教師進入城鎮小學,進行在職進修和崗位培訓并教授城鎮學生,真正提升教師技能。
三、鼓勵農村適齡兒童就近入學,政府給予資金支持
對就讀于村小的學生發放一定額度的生活補貼(食宿補助)、獎學金等,吸引學生就近接受教育,減輕城鎮教育壓力。
村小空巢化,偌大的校園只是個冰冷的水泥群,缺乏課上同學們熱情的學習討論和課后與同伴們嬉鬧的歡笑聲,這群留守兒童每天在學校面對幾張亙古不變的教師面龐和僅剩的為數不多的同伴。在家里面對年邁的(外)祖父母的嘮叨,缺乏同齡人的陪伴,父母的呵護。這一特殊的群體,更易形成乖張古怪、冷漠自私、沉默內向、沖動易怒的脾性,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呵護和教育培養,而祖輩又普遍文化程度低,只能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支持,缺乏對身心健康的干預。在農村學校空巢現象之下,他們缺少優質的基礎教育,處在人生最重要、最基礎的小學教育階段,他們與城鎮的同齡人相比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對他們后一階段的初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產生了連續持久的不良影響;其實在這些留守兒童的心里,渴望被關注、關愛,但現實的狀況粉碎了他們的夢,造成理想與現實之間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們只能兩點一線來往于學校和家庭,很少有機會去接觸那些城里同齡人從小司空見慣的新事物。長此以往,當這群特殊的留守兒童步入社會,他們會喪失諸多機會。因為他們學歷不高、眼界狹窄、缺乏特長、人脈不足,在從小接受相對良好的城鎮同齡人面前,他們往往會失去競爭力,飽受自卑和壓抑心理的滋味。有的又會成為“城市第二代農民工”,從事向他們父輩一樣的工作,形成無止境的循環。[2]
我認為,處于農村空巢小學現象之下的留守兒童是悲哀的,他們的種種不良心理狀況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重視。作為以發展為本、生存為基、幸福為上個體功能的教育,應該有所改變,空巢化現象的農村小學更應當有所作為。
一、充分發揮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個性化功能
不能讓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喪失了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學校是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是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在當前教育不均衡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學校教育更要促進留守兒童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的發展和主體人格的塑造,形成個體的主體性,培養個體的獨特性,鼓勵這個特殊的群體做獨一無二的自己,開發個體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全面實現,學會欣賞、悅納自己。
二、“家校聯合”“心理輔導”大力促進教育個體生活功能的實現
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培養學生感受幸福、追求并創造幸福的能力。對于處在孤獨或黑暗心理狀態下的留守學生,政府應該投入專項資金,學校引入心理輔導老師,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引導他們逐步形成樂觀積極的心態;同時,不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向他們的監護人告知家庭關愛對塑造兒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3]“家校聯合”“心理輔導”,努力填補留守兒童孤獨心理的空缺,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關愛和家庭精神生活的改觀。
結論:
總而言之,要切實解決現階段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任重而道遠。在教育不均衡和城市化浪潮推動之下催生了部分農村小學小型化和空巢化現象。作為能推動個體和社會正向發展的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事業,而小學教育又是教育體系中的基石,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李瑞山.淺析農村小學教育現狀與改善措施[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4(3):36—37
[2]劉開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問題探討[J].高考,2016(6)
[3]劉婷婷, 許文娟.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探討[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3):63—64
作者簡介:
王佳敏(1997-),女,漢族,四川雅安人,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師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