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燁
【摘要】發展應用型高等教育,提升應用型人才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高校應加強對專業課程的優化升級,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構建可塑性的知識框架,并形成知識鏈條,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交互類課程的優化適用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強化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交互類課程的建設,突出課程的全面優勢,從而實現構建及優化完整的交互類課程。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 交互類課程 優化措施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的設置改革》,DGWSMMT15。
【中圖分類號】J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22-01
高等職業院校是應用型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之一,主要為社會輸出應用型人才。而這些應用型人才擁有較強的社會操作應用的能力,可將理論轉變為實際的操作技巧,并將所學的知識創新應用于實踐中。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建設較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本文主要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交互類課程的優化進行探究,促進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數字媒體專業交互類課程的建設方案
(一)以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
人才培養模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交互類課程的構建及實施措施,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創新型課程的提供更為寬闊的平臺,有助于發揮交互類課程的優勢,促進課程作用的發揮。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以工作室的形式對人才進行培養,大一、大二的學生進行專業基礎課學習,大三開始針對不同專業方向進行學習,進入工作室學習模式。工作室以學生的項目創作為基礎,由專業老師進行指導,開放式管理,學習研究富有彈性。交互類課程便于在這種模式下進行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交互類課程體系構架
在構建交互類課程時,通過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靈活性,改變過去重視理論,忽略實踐應用的課程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聯,強調課程的關聯性,保證課程內容結構的層次性、知識鏈的完整性以及目標的明確性等課程結構。交互類課程在工作時模式下進行,幫助學生完成基礎學科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遵循先基礎后核心的遞進原則,依據理論、時間以及綜合三個方面遞進學習。
(三)交互類課程內容的優化
課程內容是交互類課程建設的核心,單門課程內容的構建需要在課程的整體指導下進行,不可單獨設立。以應用實踐為基礎,對交互類單門課程的內容進行優化,確保交互類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以免知識的重復或缺失,使學生所獲取的知識結構切實應用于實踐。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交互類課程的優化措施
(一)明確課程教學方向,制定彈性教學大綱
交互類課程作為高校新設課程,對交互類所涉及的內容要隨著社會進步而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所以,交互類課程的教學大綱的制定要具有一定彈性,也要與社會發展相聯系,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關的課程實訓可從指導老師的各項學科競賽、橫縱向課題以及企業項目等進行多方面接觸,爭取項目來源的多種多樣。
(二)實踐教學為重點
根據工作室教學優化特點,可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優化實踐課程設計,將課程內容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并以任務作為動力,督促學生學習。通過實踐教學,可使學生對交互類課程知識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完成專業知識的合理建設,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實踐應用的掌控。
(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交互類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規范教師職責,通過指導、啟發以及評價,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交互類課程教學方法的優化
1.分組實行小班教學
實踐教學中實訓項目,一人很難確保項目質量,可組織學生以幾人為一組,指導老師對每一組的進展狀況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解,糾正他們出現的問題,并對實際問題進行指導。分組教學可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交流以及團隊協作能力,指導老師對項目質量進行監督,以啟發、指導的形式促進學生項目質量的提升。
2.多層次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對學生學習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提升考核標準以及難度,建立統一、協調的考核制度,通過全面的客觀評價,督促學生學習態度改善。
(五)教學活動主體建設
教學活動主體建設主要分為兩點,一方面對教師主體建設,另一方面對學生主體的建設。教師主體建設需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交互類教學團隊建設,培養基引進雙師型教師,保證教學質量;學生主體建設上應加強學生接受工作室培養模式的意識,利用考核標準及教學質量,加強學風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文聰.藝術類院校信息交互設計課程體系建設與優化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7,(08):105-106.
[2]黃靜.基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的改革與實踐研究[J]. 藝術科技,2016,29(0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