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多康 滕海勇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傳播與學習的途徑方法得到極大拓展,教育教學的模式和理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原來PC架構時代的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和輔助平臺不能適應移動學習需求。本文探討了在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中進行移動化信息教學的必要性和方式,并分享一些在實踐教學中獲取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公共基礎課 教學改革 移動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49-01
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和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同時也改變著教學。教師不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而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育部文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技[2016]2號)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支撐作用和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子。由此可見,在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中實施信息化教學緊迫且必要。
2014年11月,中國第一款教育類手機教學軟件藍墨云班課上線,一時間,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于一體的與課堂教學緊密融合的課堂云教學工具在中國教育領域掀起了一股革命的浪潮。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藍墨云班課已覆蓋全國2000多所院校,云時代+教育使課堂教學進入精細的數據驅動教學科研時代。為適應移動信息化教學變革的方向,在學院基礎部開設的多門公共基礎課《高等數學》、《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軍事理論》、《大學體育》、《計算機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安全教育》、《大學生創業就業》中進行移動信息化教學,以促進基礎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提升,全面提高基礎課的授課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在多門公共基礎課中使用移動教學軟件
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普遍使用“藍墨云班課”移動教學軟件,實現教學管理智能化,教育教學移動化、期末考核數據化。公共基礎合班學生人數多,考勤是一大難題,通過藍墨云班課,實現了手機一鍵簽到,快捷有趣,學生參與度高,增強約束力并提高出勤率。利用軟件實現了教學資源上傳共享,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強了師生互動,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習,讓學習不再枯燥,并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實現慕課、微課的基本覆蓋
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突破傳統文字教程和單一課堂教學的局限,在信息化課程改革上,著力于慕課、微課的應用和開發,從單一的平面文字拓展到視頻、音像、動漫、截屏、鏈接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三、通過信息化手段來體現學習效果
公共基礎課程學習效果上通過信息化手段來體現,實現考核方式多元化。通過網絡作業、線上考試、制作PPT電子作業,課堂演講等多種形式,學習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并通過信息化手段表達呈現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
通過以上手段進行移動信息化教學,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教學經驗,羅列了一些如下:
1.在公共基礎課程使用“藍墨云班課”手機軟件進行移動信息化教學,使教學變得輕松、簡單、有趣,用手機終端教學替代傳統PC端教學,實現“處處能學、時時能學”。
2.建設了多元化的移動終端教學資源庫,包括大量的微課、慕課、視頻、音像、動漫、截屏、網絡連接、數字教材、電子書等,順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發展。
3.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好的連續性,同時老師的教學能力也有了更好的成長性。
4.初步實現了翻轉課堂教學。利用互聯網技術、數字化資源和學習平臺,實現了教學流程的翻轉。
參考文獻:
[1]楊南昌,劉儀輝,劉曉艷.高校多媒體教學現狀及其質量提升路徑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5,(6).
[2]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報告(2015)[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81.
[3]劉延東.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的致辭[R].中國青島,2015-5-23.
[4]段春紅.基于精品課程的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現狀與差異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4,(4).
[5]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 號.
作者簡介:
吳多康(1982.1-),男,安徽安慶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