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升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職業教育;實踐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宗旨,所采取的學校與企業合作的一種聯合辦學方式。校企合作這種模式的開展,在全國范圍內不僅取得了許多經驗,而且在理論、實踐及應用中也有一些初步的探索。如果這些成功的經驗能在更大的范圍內被推廣,對解決當前職業類院校發展不暢的問題,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不斷加強和完善職業院校與實體企業的合作模式、合作機制與合作內容,對于實現職業院校長久的人才培養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校企合作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美國大學的工程技術類學科中,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技能型教學為主的運行機制,在不影響國家大的教育方針的前提下,由學校和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進行聯系,不受所屬教育和生產部門的約束。學校根據企業的生產需求,由相關的技能部門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教授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勞動實踐能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生產資源,采用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出適合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模式。校企雙方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基礎,資源共享,技術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是一種“雙贏”模式。
自2002年以來,國務院、教育部先后在《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提出:企業要和職業學校加強合作,實行多種形式聯合辦學,開展“訂單”培訓,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學生采取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以實現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我國各職業院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采取多種形式與重點行業、支柱產業合作辦學,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機制,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并探索出了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具體而言,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種校企合作模式。
1.企業獨立舉辦職業院校模式
所謂企業獨立舉辦職業院校模式,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大體上有兩種模式。一是改制舉辦的職業學校,這類學校是在原有企業職工大學或有關教育機構辦學的基礎上改制而來的;二是大型企業獨立投資舉辦職業學校。
過去我國條件好、規模大、產業先進的國有大型企業,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與行業主管和教育部門聯合舉辦各種培訓機構,大力開展企業職工培訓和獨立舉辦職業教育,形成了當時我國特色的以企業為主導,以教育部門為支撐的新型的職業教育體系。
進入21世紀后,國家相關部委于2014年4月下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鼓勵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比例達到80%以上。
企業舉辦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都是針對企業自身需求,圍繞崗位用人制訂的,特別重視對實用性人才的培養,同時,各專業教學在企業的發展中也得到了不斷的更新和提高,實現了企業與學校一體化,企業直接主管學校,學校直接為企業服務。這種機制體現了當時經濟環境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更具體、獲取實踐教學資源更便利、實踐教學更深入、學生的培養更有針對性等方面的培養優勢。
2.職教集團模式
職教集團是由職業學校、行業協會和相關企事業單位組成的校企合作聯合體。按照“政府牽頭,市場導向,龍頭帶動,區鎮互動,校企聯姻”的理念構建,是學校育人、企業用人無縫連接的有效載體,是校企合作的深層發展。其宗旨在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集群體優勢和各自特色于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組合效應和規模效應,實現校企雙贏的目標,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當前我國現有職教集團的組建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模式:一是政府主導型職業教育集團。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學科特色相近的學校和本行業企業參與,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進行行政立法,由教育部門制定發展規劃,給出職業教育發展方向。這種模式下,企業根據政府制定的政策,對參與區域內職業教育發展作出投資計劃、技術支持;學校在政府的授權下,制訂相應的校企合作計劃,并負責校企合作機制具體運行的行政事務。如河南職教集團、江蘇(蘇州)職教集團等。二是學校主導型職業教育集團。核心是職業學校,企業是主要參與者,政府是指導者或監督者,以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聯合組成。如浙江服裝教育集團、安徽新華職教集團、湖南科技職業教育集團等。
通過這種職教集團和企業聯手的模式,把實習工廠延伸到車間,又把車間建在校園內,實現企業和校園的“零距離接觸”,并將這一發展模式通過標準化運作移植到其他成員學校。做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共同打造企業品牌。
3.學校引進企業模式
企業將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內,學生在校內即可完成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校企雙方根據企業的需要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學校安排教師講授理論課,企業安排優秀的技術人員參與技能課的講授。學生畢業后,企業可優先擇優錄取。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得到了技能訓練,既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技能,也為企業創造了價值。企業不僅得到了人才,還解決了場地不足的問題。學校得到了發展,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實現了教學設備與公司設備合一,員工與學生合一,教學內容與公司生產產品合一。做到了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獲得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的困難,學校領導清醒地認識到,只有開展“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發展模式,才能培養出適應新興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的實用型人才,真正做到“工廠開在學校,課堂設在車間”。
這些工廠對外加工所取得的經濟效益一部分用于補貼教學中的各項消耗,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反過來,學生下廠實踐又促進了自身職業素養和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了“以產養教、以教促產”的教學生產融為一體的辦學模式。
4.借鑒德國,中國“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中一種比較先進成功的辦學模式,被譽為“二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是一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緊密結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模式。其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分別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場所進行。學生在學校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在企業接受最新的設備和技術,并參與企業日常性生產,解決了普通高等教育所無法解決的問題,針對性和實用性更強,保證了學生在離開學校后能盡快融入工作環境。職業學校的學生同時也是企業學徒,從事教學工作的既有企業的培訓師傅,也有職業學校的教師。這種校企合作模式在中國也有很成功的實施范例,如山東省平度市職業教育中心對“雙元制” 的應用。
某些職業教育學校進行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如下探索和實踐,他們的改革模式如下。
第一,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自編教材。
學校與企業生產專家共同制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元制”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教學開展中,注重知識與技能共同培養的高效融合模式,而與之無關的理論不列入教學計劃中。在教學過程中,堅持階段性教學。隨時與企業進行學習交流,對教學中的內容及時根據企業需求進行修訂、補充和更改,直至企業滿意為止。
第二,采取“三點一線”教學方法。
“三點”即課堂、實訓車間和企業。傳統職業教育中,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是分離進行的,往往是在專業理論講完后組織統一的專業實習。而“雙元制”教學實行“三點一線”,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學、做” 合一的主張有相通之處。學生在課堂上解決了“應知”的問題,其目的是告訴學生為什么這樣做和這樣做是為什么。在實訓車間解決了“應會”的問題,即熟練掌握技能,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樣做的益處。
“一線”是這三“點”的有機結合,做到學生在校與員工在企的學習與應用的無縫銜接。
這種“三點一線”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技能方面的效果是顯著的。
第三,調整課時比例。
“雙元制” 模式下教學,理論課與實踐課大體保持3∶7的比例。在教學課程的設置時,針對企業用人需求,只安排專業理論、專業計算、專業制圖、專業實訓4類功課,打破了傳統的設立十幾門課的教學狀況。
所以,這種“雙元制”模式經過一些學校的嘗試和改進,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職業院校展開校企合作是非常值得參考借鑒的。
5.“訂單式”培養模式
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所需專業簽訂培養協議,聯合組織招工招生,實施定向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了雙方的優質資源,學校在企業建立起了校外實訓基地,為企業的及時用人提供了勞動力的保證。企業在學校提前安排用人計劃,也為學校的招生提供了穩定的生源。
“訂單式”突出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靈活性、開放性、目的性,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業率高、適應性強、就業穩定性好。
以上幾種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國內比較普遍實行的,當然各種模式的取舍要根據各自的學校和企業的實際情況而選擇,不能一概而論,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當然也是開展校企合作時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不僅如此,如果職業院校和企業雙方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努力實現創新型合作模式,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1]方德英,等.校企合作創新——博弈·演化與對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張忠信,高紅梅.校企合作的理論探索與實踐[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
[3]王文槿,林仙福.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實務——訂單式工學交替操作指南[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