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存在很多的問題,供給側改革的提出為其發展提供了新的改革理念和有效解決途徑。本文在供給側改革的視角下,從高職院校的專業招生、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反饋三個方面來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的有效改革,最終實現應用型人才的社會供給。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18-02
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與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高職院校為當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人才,作為人才輸出的供給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符合需求側的要求。然而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高職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否適應需求側改革的發展是所有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慣于傳統的思維模式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建校悠久,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人才培養依然沿襲課堂教學這種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重理論輕實踐,忽視了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嚴重與市場需求脫節。然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卻在與日俱增,此種狀態難以滿足供給側改革對創新性、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就出現了企業口中所說“用工荒”的窘境,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2.生源危機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自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以來,國內的教育改革就從未停止過。而1999年是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一年,各大院校開始擴招,學生的就業出現自主擇業的趨勢,高職院校的招生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目前生源危機已經成為我國所有高職院校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了招收到更多的生源,招生院校使出渾身解數,將學校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招生工作中,短期內可能效果顯著,但是從根本上卻是無法緩解生源危機所帶來的問題。這種方式導致生源質量更加無法保障。問題的主要體現在:
(1)2014年國務院就已經頒布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然而傳統的認知模式依然影響著社會和家長對高職院校的選擇,重本輕專的現象始終普遍存在。在這種擇校壓力下,高職院校的發展變得更加艱難。
(2)高職院校為了能長期發展和招攬更多生源,在招生工作的投入上進行了傾斜,影響了教科研的投入,難免會出現資源配置失衡的現象。
(3)近2年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為了能保證學校招生的計劃數,錄取分數線一降再降,甚至很多院校已經開放了注冊入學,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現象嚴重,這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3.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軌
高等職業院校是供給應用型人才的“生產端”,然而經調查發現,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諸多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導致人才培養效率不高,同質化現象極其嚴重。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專業內容“大而全”,以至于在崗位選擇時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畢業等于失業”現象嚴重。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舉措
供給側改革的側重點在于有效供給和結構性改革。針對現在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供給側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供給側改革的理念中來尋求改革途徑,發揮高職院校作為人才供給方的作用。
1.面對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招生方法
招生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人才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途徑。作為人才培養方,應該調動地方政府的支持、提高自身專業吸引力、改革招生辦法。高職院校的人才供給側改革要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根據社會需求制定各個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要得到政府和企業的參與,得到他們的支持。這樣不僅可以掌握招生自主權,還能大大提高院校及專業的社會認知度。由于高職院校的生源壓力,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源,國內的很多高職院校的招生工作出現商業化現象。以各種商業模式進行招生宣傳吸引考生及家長報名,這種形式的招生辦法是無法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奠定基礎的。政府應該加強對高職院校招生工作的監督,真正選拔出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生。
高職院校可以選擇生源數量多、學生質量較好的中學建立生源基地,并簽訂合作協議。通過生源基地的建立雙方學校共同探討、研究、建立生源培養任務。這種方式可以擴大招生宣傳途徑增強招生宣傳的說服力、擴大宣傳覆蓋面,為高職院校獲取生源提供可靠保障。
合理利用現代媒體進行招生宣傳,人力宣傳所能達到的效果畢竟是有限的。數字媒體時代應發揮媒體的最大效果。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發招生網站,開拓網上咨詢平臺,建立QQ群等方式讓考生能及時了解報考學校的招生信息、報考政策、了解學校概況等。還可以采取將學校的網站和國內知名度高的教育網站進行鏈接,擴大知名度,使招生宣傳更加有效和連續。
加強招生隊伍建設,勢必會對整個宣傳帶來非常有效的作用。招生人員如果沒有很強的業務水平就會誤導考生,影響招生宣傳的質量。因此招生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服務理念還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能一切以學校利益和考生利益為重,做好招生宣傳工作。
2.適應供給側,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的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如何進行“轉型”和“創新”,部分高職院校的發展效仿本科院校重學術輕應用,脫離了高職院校的實質,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高職院校必須完成向應用型轉型、創新改革、實現真正提高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之路上。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既然定位在應用型上,就必須從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出發,緊密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地域優勢、新興產業等來對專業進行嚴格的篩選,按照職業和崗位標準調整專業。圍繞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進行課程設置,再根據學生所具備的核心能力對其他課程進行細化分解,組建在一個核心能力引領下的課程體系群建設。
隨著國際教育合作的發展和對國際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該因勢而動走國際化發展之路。其方法:一是積極開拓中外合作辦學途徑,引入優質教學資源和管理經驗。國內的高職院校已經在陸續開展中外教學合作項目,但合作模式雷同,應大力開發緊缺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二是把學生送到國外合作院校,其優勢是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打開學生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見識與能力。學生從技術應用、實踐操作、英語水平和團隊合作,都得到快速提高。三是把學生從國外引進來,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在校園內打造國際化學術氛圍。國內外的學生可以直接進行專業和學術交流。這種方式對面臨生源危機的高職院校而言,可以提升專業招生的競爭力。
實踐教學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能力培養意義重大,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分析,應用型院校的實踐教學必須要有行業、企業、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意識、豐富社會經驗的培養。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更具有市場競爭力,也會受到行業、企業的高度歡迎。
3.把握人才需求側,完善畢業生就業反饋機制
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他們將自己在校所學的知識最大化地發揮出來,這時也是驗證應用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成功與否的開始。作為人才供給方應該做好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建立就業跟蹤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校教學質量水平,畢業生的實際工作崗位適應程度,把握人才需求側的變化。為高職院校的供給側改革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人才供給,增強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社會應用型人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及靈活性。
畢業生就業跟蹤反饋工作體系龐大,需要學校組建多個部門共同完成。同時還要建立崗位專人管理并建立考核機制,將畢業生就業跟蹤反饋工作制度化,確保此項工作能長久開展并有效實施。通過問卷調查、定期走訪調研、開拓校友網絡平臺等方式加強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溝通,及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專業結構調整和高校自身定位。
高職院校要建立起畢業生就業長效信息反饋互動機制,學校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不能封閉式、單一式地開展,必須要有開放的思維。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者之間要定期進行互相評價,學校作為信息整合與反饋單位,記錄并整理好信息及時做好自身調整工作,主動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發揮信息互動的最大作用。
三、總結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尤其是在面臨招生危機的背景下,改革所涉及的范圍就更加廣泛。除了招生辦法、人才培養模式以外還要注重教育的國家化進程,結合政府、企業、行業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進行全方位改革。順應社會經濟改革發展的趨勢,充分發揮應用型院校的自身優勢,以推進供給側改革在高職院校中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姜朝輝.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年1月.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3]林惠玲,林子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系統的“供給側改革”[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年2月.
[4]肖鵬燕.中國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非均衡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5]陳慶合,李海玉,陳巍.論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辦學特色及其實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4月.
基金項目: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課題:以供給側為視角的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數字媒體學院為例,項目編號:SYKJ16B04.
作者簡介:項東紅,女(1979.10-),漢族,籍貫 山東臨沂,學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