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文獻分析法,通過閱讀文獻總結發現,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筆者發現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了很大改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情況不是很理想,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不強,教師缺少有效的教學反思,學生缺乏地理學習興趣,學生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不平等的現象。
【關鍵詞】高中地理 課堂教學 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09-02
基于CNKI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筆者對“地理教學”“現狀調查”“教學方式”等關鍵詞及主題檢索了2003年-2017年國內相關的實證性文獻,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研讀及梳理,試圖總結概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比較,歸納得出課改后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互動,教學反思,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關系是否達到新的教學目標的要求。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情況
新課標從三個維度來表述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過程與方法”是關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終極目標。閱讀文獻可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存在很多問題:(1)三維目標的制定不是很合理,而且對教情與學情的分析不到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是教師的設計教學目標,但事實是教師為主體,學生仍處于客體;[1](2)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重“知識與技能”,輕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發展;(3)學生欠缺地理審美能力;(4)沒有按要求使用三維目標,部分教師除在公開課上運用新課改下的三維目標,平時均照搬以往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
具體的教學目標可以幫助師生共同克服教學盲目性及隨意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設計的三維目標在內容上大而空且操作性較差;在實際實施時并沒有針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而是一刀切的狀態;多數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而少數重視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完成。但結果卻是重知識輕技能和情感的培養。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是地理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課改前我國中學地理教學方法一般分為三類:一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例如講授法、討論法。二是教師指導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如讀書指導法。三是引導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獲得知識和技能,如演示法、實驗法[2]。課改以來,地理教學方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所創新,主要包括下列幾種形式:(1)側重學生智力發展,例如地理探究式教學法、地理案例式教學法等;(2)側重學習方法指導,例如地理自學輔導法、地理導學法等;(3)側重學生情緒活動,例如暗示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3]。
在查閱有關地理教學方法現狀調查的文獻發現,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仍以講授法為主,其次是演示法,很少用到合作討論法和自主學習法,專題探究法和辯論法更是極少用到,不能夠滿足新課標提倡的的探究性學習。值得欣慰的是從對有關學生的問卷結果調查的文獻可以看出:學生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大部分老師都能綜合使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學生對新課改后的地理教學方法是基本滿意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地理教師正在轉變傳統“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盡量以更多更新的方法和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并能依據學情、教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為了探究而探究。
三、教學互動的有效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4]。新的地理教學理念正逐漸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互動也漸漸地受到教師們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通過閱讀文獻發現高中地理課堂互動的有效性不是特別理想,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互動目的不明確。(2)教學互動形式陳舊。(3)教學互動形式失衡。
通過梳理文獻可知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形式上的互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表面上看課堂互動氣氛很活躍,但實際上學生的答案都是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見解。而在互動方式上教師往往采用師生互動:問答、討論和展示。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以師生互動為主,很少生生互動,甚至在一節課堂教學中都沒有生生互動。學生的經驗沒有得到充分的交流及有效的利用,從而影響了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四、教學反思
大多數教師雖然對教學反思有所了解,但是在教學反思實踐中出現了反思低效、反思膚淺等問題。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教師在地理教學反思中導致教學反思低效的原因主要有(1)教師的反思意識淡薄,大多數教師是為了完成學校的要求;(2)教師反思的內容較簡單,主要關注基本的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3)教師的反思整體性較差,反思缺少從自我職業生涯的全程觀;(4)教師反思形式單一,大多以教后記、課堂感悟、學期總結、教學隨筆等形式出現[4]。而導致反思膚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節問題:(1)反思格式模式化;(2)反思重視“教”而忽略“學”;(3)敘事內容多而少分析;(4)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5)反思重視教材內容而輕視了挖掘學生原有經驗[5]。
通過閱讀梳理當前有關教學反思實踐的文獻可知,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學習不是很透徹,很多教師的教學反思過程過于表面化、模式化的現象;教學反思并沒有深入,反思更多的流于形式,結果對教師能力提升作用不是很顯著,教師在教學反思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欠缺,很多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學后反思指導。
五、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地理學習興趣是產生地理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興趣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關鍵,學生對所學學科或問題感興趣才會積極思考,進而發展思維保證學習效果的提高。通過對有關地理學習興趣的文獻閱讀分析,不難看出在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不高;(2)習慣于被動思考,很少主動提問,課堂上大部分問題是由老師提出的,只有小部分的問題是學生提出;(3)教師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意識不足;(4)學生的認識不夠準確,多數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是為了考試,很少一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地理知識是為了提高自身素養。
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沒有興趣且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習效果差,而差的成績反過來又會影響學習興趣,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地理教學活動,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生由學習興趣而愛上學習從而取得好成績,這樣良性循環會強化學習興趣使得學習興趣產生更大的效能,為地理學習提供更強的推動力。
六、師生關系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不再是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灌輸,而是生命的對話[7]。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可知目前我國師生關系較為和諧,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和教師對當前師生關系感到不滿意,主要包括:(1)師生的地位不平等;(2)師生的心理距離較遠;(3)教師對學生課外生活了解的太少;(4)教師工作不夠民主。有些教師仍受傳統師生觀的影響,未能將平等的師生觀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而學生渴望教師能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和自己像朋友伙伴一樣在學習上和生活中交流互動,教學相長。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大多數教師對課程改革的認識不夠全面,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體現出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教學組織而沒有實質上的提升。教師要轉變對課堂教學觀念的認識,改進教學方法,設計好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反思提高能力;學生要把機械性的枯燥的學習轉變成富有趣味的學習,全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獲得知識、方法和技能,身心全面發展。最終實現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達到地理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用鵬. 宿遷市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落實“三維目標”調查研究[J]. 4,2012,36:13.
[2]劉云鵬,何紅.中學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與分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3(52):117-119.
[3]李晴.論地理教學方法的依據和分類[J]. 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04:78-82.
[4]易進、顧麗麗.促進教師反思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11 (9): 54.
[5]林元龍.反思“地理教學反思“[J]地理教育,2006 (1): 62-63.
[6] 胡云、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 ,2010(11):196.
[7]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98.
[8]張愛紅關于反思型教師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6 (9): 81.
[9]李長吉.教師的教學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6 (2): 85.
[10]白文新.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技能應用策略探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 (9): 10.
作者簡介:劉春宇(1987-),女,漢族,黑龍江省肇源縣人,學歷:碩士,職稱:學生,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