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妍
【摘要】我國扶貧開發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是,長期以來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較為突出。對于具體貧困居民、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存在許多盲點,真正的一些貧困農戶和貧困居民沒有得到幫扶。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
【關鍵詞】精準扶貧 現狀 扶貧治理體系
一、精準扶貧的政策內涵和現狀分析
1、政策內涵
精準扶貧是指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逐步構建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精準扶貧包括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精準扶貧作為一項精準到個人的有效扶貧模式,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扶貧資金和政策,直接對貧困人口進行救助。精準扶貧最基本的定義是扶貧政策和措施要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幫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達到可持續脫貧的目標。
2、現狀分析
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移民搬遷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因為補助資金少,所以,享受扶貧資金補助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貧困的特別是最窮的農戶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二、精準扶貧政策生成邏輯
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發展差距的新階段。“精準扶貧是中國扶貧進行到新階段后的新舉措符合中國國情”。自1986年實施扶貧開發政策以來國家為提高扶貧開發工作質量始終緊扣扶貧工作精準這條主線從區域開發、貧困縣(村)瞄準到當前的連片特困區扶貧攻堅、整村推進將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有效結合并著力于理念、實施過程與結果考核等全流程精準治理。力求實現扶貧開發工作中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具體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位、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
政策研究與實踐表明扶貧瞄準制度受到全面發展理念質疑和政策實施受限的雙重因境。精準扶貧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扶貧工作的針對性與扶貧工作質量另一方面也部分體現了對于扶持主體可行能力的否定,甚至可能是成扶益對象出現由于扶持帶來的不努力改善自身生計水平的焦體負向激勵。從貧困農戶識別的政策和技術因境、鄉村治理現狀、貧國農戶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扶貧政策本身的制度站中路四個方面看,當前精準扶貧機制面臨的嚴峻挑戰:扶貧政策呆板異化、貧困的進入一退出“動態管理機制缺失、扶益對象參與程度低下且自利觀念嚴重、政策執行績效考核與效果評估體系尚需健全。這些挑戰需要進一步探究精準扶益政策內涵,明確影響精準扶貧順米推進的關鍵問題以更好地推動扶益工作。
三、扶貧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心所向,民心所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小康士會奮斗目標出發,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商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在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并提出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具體來講,精準扶貧就是將“怎么扶”“誰來扶”和“扶持誰”三者的準確理解和行為開展有效結合,彼此支撐,這既是個理論問題也是個實踐命題。
四、結論
精準扶貧是對扶貧活動實施的一種效果要求,其基本理念基礎在于堅持賦權和參與式合作。其具體實施體系機制與減貧形勢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在不同的減貧形勢下我國先后經歷了圍繞體制改革、貧困縣瞄準、貧困村瞄準建立起的扶貧治理體系變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減貧新形勢下,我國扶貧開發轉入了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國家基于片區瞄準和貧困個體瞄準相結合的精準扶貧要求,逐步建構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治理結構體系。然而,扶貧資源更好地瞄準貧困目標人群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加上長期以來,各行政區域、部門的垂直分割管理和貧困地區社會力量發育不足等因素,新階段的扶貧治理體系要實現更高要求的精準扶貧目標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中重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