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立
摘 要 近來年,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引起了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從各種媒體報道的校園欺凌事件看,初中是校園欺凌的高發學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對于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防范校園欺凌的策略,一是滲透生命教育;二是把道德與法治教育落到實處;三是加強初中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校園欺凌;學生
中圖分類號:D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070-01
近來年,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有關報道不時地出現在不同媒體中,引起了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同年11月,國務院聯合九個部門又印發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通知;2018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的通知》,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工作進展情況的通報》,出版了《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指導手冊》,各省市公布了中小學生欺凌防治機構、聯系電話。對校園欺凌現象形成了高壓態勢。然而,在這樣的高壓態勢下,校園欺凌現象仍不時出現。從各種媒體報道的校園欺凌事件看,初中是校園欺凌的高發學段。初中生身心正處于迅速發展期,是其社會化的前重要階段,是其思想品質、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又是不穩定的“危險期”。這個階段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但又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對父母、老師、朋友很重感情,但同時又很容易沖動。研究表明,發生校園欺凌的原因很復雜,但主要是因為欺凌者缺乏對受欺凌者人格和生命的尊重,缺乏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品質,沒有形成正確的交友觀,不能正確與他人、集體相處的正確原則,自控能力差,缺乏社會責任感等。所以,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特別需要學校給予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品質,養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防范校園欺凌的策略呢?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是密切相連的。這是因為,無論道德與法制教育的主體,還是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客體,都是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所以,生命是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基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肖川認為,對生命自愛乃是道德的根基;對生命的律則才是道德的動力,道德不是用外在規范強制人,而是人的生命本然。另一方面,道德與法制教育是對人的生命的提升與超越。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基本訴求是保存與關懷、尊重與發展生命。所以,在道德與法制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能夠很好地防范校園欺凌的發生。
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必須轉變觀念,在道德與法制教育者實現由“規訓化”向“生命化”的轉變。傳統道德與法制教育的一個假設是,中學生是“缺乏道德”的人,因而道德與法制教育要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規范道德行為。基于這種觀念,教師在《道德與法制》課堂上,對學生不厭其煩地進行道德說教與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體驗,不能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制》課的反感。在新課改背景下,道德與法制教育要重視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思考探索,引導學生關愛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其次,要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特別是引導學生“敬畏生命”,結合物種滅絕、人的生死歷程等,體會生命的時限性、感悟生命的脆弱性,從而引發對生命的敬畏和珍視。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運用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學生學會管理情緒,直面挫折。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緒變化微妙,教師應及時感受學生的情緒變化,創造正面情感體驗,傳遞情感正能量,引導學生做情緒情感的主人,學會接納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
二、把道德與法治教育落到實處
研究表明,初中階段發生校園欺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法治觀念淡薄。這就客觀上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道德法治觀念,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尊重法律權威。把道德與法治教育落到實處,在《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中,一是要結合具體案例,教學《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比如,通過介紹北京市14名女生因欺凌同學,分別被法院以強制侮辱罪等判罰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或被行政處罰的案例,說明相關法律中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等。以案明理、以案說法,使學生明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我們既受到法律的保護,也受到法律的約束。二是通過教學實踐和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學法、守法、用法。比如,通過“遇到校園欺凌怎么辦”的討論,鼓勵初中生在遇到校園欺凌時,要及時告知老師、父母,要勇于尋求外部幫助,必要時運用法律武器。
三、加強初中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上網年齡越來越低齡化,初中生沒有相關豐富的知識對網絡良莠不齊的信息做出正確選擇,對他們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很有必要。因此,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指出:“媒介素養一般是指人們正確地、建設性地使用媒介資源的能力。包括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等能力。”要求對初中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首先教師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其次,要把媒介素養教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第三,提高家長的媒介素養,要求家長給孩子做出好榜樣,不沉迷網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組織編寫.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