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黔林
摘 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資源不如先前那樣貧乏,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在智能化設施輔助、良好住宿條件下的完好的教育。正因為一切來的太簡單了,學生并不知道去珍惜,反而覺得學習是一件一直再重復痛苦的事情,他們不再渴望知識,甚至出現了厭惡教師給他們傳授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很難真正的落到實點,很難為這個時代做出改變與貢獻。因此,教師應當從根源尋起,抓住學生厭學的原因,改善這個缺點,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環境和氛圍中學習,不再反感日復一日的學習,而是將每天的學習都看待成一個改善自我、使自我得到發展的彌足珍貴的過程。
關鍵詞 小學語文;厭學心理;師生交流;教學多樣;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143-01
語文是小學課程中要求感性意識較強的一門學科,但大多數小學時代的學生對感情理解的還不太通透,很難理解課文的感情并與文章中的人物感同身受。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們雖然一直在認真聽課但仍舊得不到學習成果的情況。長此以往,學生的好勝心得不到滿足、努力得不到回報,便漸漸產生了厭學心理。本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減少學生厭學心理的策略進行一番簡單的探討,希望能給廣大教師和學生帶來一定幫助。
一、加強師生交流渠道
交流構架起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橋梁。交流本身固然重要,而和諧的交流方式也是為美好交往增添一份力的存在。語文課堂上聽不懂課的學生不在少數,不一樣的課堂內容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課堂問題。教師應當讓學生問出自己心中的問題,而不是一直使問題得不到解答。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不遺余力的去引導學生與自己交流,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避免由此產生厭學心理。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教師應當主動的與學生去交流,課堂提問即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在講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時,教師便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五彩斑斕的,雨不是透明的嗎?”學生必定會絞盡腦汁的去思考,因為五彩斑斕的雨確實觸及到了他們的盲點,但學生也是富有想象力的,他們可能會說出多種多樣奇妙的回答。教師便可以結合他們的回答來組織答案“秋天的雨確實是透明的,但它使莊稼變黃,是楓樹變紅,就像個小畫家一樣,擁有五顏六色的顏料,它在給秋天上色”。這樣在交流中產生的回答,容易得到學生的肯定,也能讓他們記憶更牢固。師生間的交流使學生感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便不會輕易產生厭學心理了。
二、教學方法豐富多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學方法固化。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課程內容較枯燥,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不了興趣。教師應當改善這種單一的灌溉式的教學方法,采取多種多樣較為新奇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上課,在師生友好平等的基礎上上課。這樣一來,學生會對新的教學方法產生不一樣的好奇感,使得學生將不會覺得學習是一個枯燥乏味的苦差事了。
例如,在教授《聽聽,秋的聲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授課。因為這篇課文乃是一首散文詩,教師便可以從網上下載素材,讓學生聽一聽名師大家的念法,然后跟著他們的聲音情感進行朗讀,從而理解這篇散文詩所表達的感情;教師還可以舉辦一個小型的演講比賽,讓學生動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描述這篇課文所描繪的事物與景象,由此學生便會更加融入到課堂中去;教師還可以在朗讀完一遍課文后,讓學生們分成小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出正確的思想。在這樣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很難分散自己的精力,他們將會身心都進入到課文所描繪的世界中,獲得學習課文所產生的滿足感。
三、針對個人因材施教
每位同學與每位同學的天賦都不盡相同。眾所周知的是:女生的感性思維較強,而男生的理性思維較強。教師不應當強求每個學生都理解相同的東西,而是應當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長處去讓他們學習不同的東西。在語文課堂中教授完課程主要內容后,教師不應當一概而論的檢查同樣的學習成果,而是應當有意識的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去檢查他們的學習情況并且幫助他們深度領會。
例如,在教授《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時,教師在講完大致的內容后,應當走下講臺,去與學生探討,并給予他們不同的課堂任務。針對邏輯性較強,而情感不充沛的學生來說,教師應當讓他明白整篇課文的大致結構和發展曲線,使他們的強項得到肯定;針對感性較強卻理不清課文內容的學生來說,教師應當提問他們文章的思想情感并給他們留下作業“整理文章的主要結構”,提問使學生的長處得到發張,作業也能夠使他們的學習進度不被別人落下;針對其他二者皆弱的學生,教師應當將課后的時間主要用在對他們的教學中,使他們跟上主要的進度,不會因此產生厭學的心理。
總而言之,厭學心理雖然普遍存在,但也極易改善。教師應當在加強師生交流渠道、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針對個人因材施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課堂與生俱來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滿足的心理下去學習。小學語文雖對學生的感性要求較高,但在教師有效的教學方法下,也是較易理解的,而且一旦入門,之后的學習便像如魚得水一般。因此,教師應當采用正確的方法讓學生去熱愛學習,避免厭學心理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劉會.淺談如何消除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厭學情緒[J].讀與寫,2017(12).
[2]董瑞祥.小學語文教學中厭學現象處理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