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樹方
摘 要 傳統課堂教學與現代化教學理念明顯的區別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顯現。我們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文主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與教學實際,探討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 自主學習;興趣;氛圍;認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215-01
素質教育最明顯的特征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數學知識注重發散性與思維的活躍性,小學生又處于認知高速發展的階段,在數學課堂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有效的提升課堂效率,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因而,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配合提問式教學,啟發學生思考,活躍思維,自主領悟新知,從而不斷提升數學課堂學習效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們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激發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積極的學習通常都是建立在濃厚興趣的基礎上,它是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課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把每一堂課講生動,讓學生學懂弄通,使其對你所講授的課程感興趣。同時還要注意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有了進步及時給以表揚,不斷激勵求知欲,從而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在測量圓的周長時,學生以前所接觸的平面圖形都能用直尺準確量出它的周長,而對測量閉合曲線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安排教學活動。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教師先肯定他們的思維方法,然后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一個實驗:用細繩的一端系著紐扣,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紐扣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我們能不能找到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電腦演示大家再實驗,直至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π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識,促進了知識的內化。
二、營造氛圍是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課堂的活躍性決定學生是否能參與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要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索學習并獲得不同的發展,就必須營造一種自由的輕松的開放的探索氛圍,促進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做到多讓學生去做,例如: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索;課本讓學生自學;難點和疑點讓學生討論;問題讓學生思考;結論讓學生概括;規律讓學生發現;知識結構讓學生構建;在引導學生探索時,教師要注意樹立學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數學。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質疑問難、發表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嘗試操作,先做先為,自己決定探索方向,要誘導聯想,捕捉靈感,在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始終以學生組織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創造、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先找一找身邊圓形的物體,然后用圓形物體畫一個圓,并剪下來,教師拿著這個圓,提問:“你已經知道了圓的哪些知識?”學生非常活躍。教師進一步引導:“圓中還有哪些知識?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剪一剪,從中你能發現什么?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學生獨立探究,生動地探索新知,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自由探究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激勵學生自主探索。
三、挖掘認知能力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學生的認知結構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識,也包括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一些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認知內容的需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的經驗,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使模糊的認識明朗化,具體的對象概括化,成為學習新知中可利用的認知條件,這不僅利于學生主動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同時也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同時,教師經常對學生在學習上提出嚴格的要求,這是學習數學本身的需要,學習數學離不開良好個性品質的參與,要求學生付出艱辛的勞動,對解決問題有頑強的意志力。例如:在講三角形三邊關系時,首先讓學生拿出12cm、7cm、6cm長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擺出三角形,學生非常輕松自如地擺出了三角形,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拿出12cm、8cm、3cm長的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結果學生怎么擺也擺不出來。然后教師提出疑問:“同樣都是三條邊,為什么后三根小棒擺不出三角形呢?”請同學們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這個知識的掌握,是通過學生動手、動腦自己總結的。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僅靠培養興趣、營造氛圍等幾種途徑遠遠不足,我們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綜合學生的整體水平,靈活使用教學方法與手段,不斷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永軍.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J].成功(教育),2011(18).
[2]齊春彬.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學習(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