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
摘 要:反腐倡廉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高校作為活躍的社會組織,作為黨的基層組織陣地,必須充分認識高校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必須把反腐倡廉納入高校自身建設與責任擔當的雙重要求中。
關鍵詞:高校;反腐倡廉;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D0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169-02
大學素有“象牙塔”之稱,曾經為了“高深學問”遠離社會喧囂。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深化,高校逐漸轉移到社會的中心,成為社會發展驅動力的重要來源,在“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擔負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驅動創新力的重要責任。我國公辦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踐中要樹立中國特色高校領導體制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不搞體制爭論。同時要客觀看待當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充分認識黨的高等教育事業所面臨的考驗與挑戰,堅持和改善黨對高校的領導,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長期奮斗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包括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這些優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和力量,高校反腐倡廉實踐,既是社會建設的實踐,也是黨的建設的實踐,發揮好黨的獨特優勢,有利于促進高校成為廉潔的首善之區,有利于促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一、發揮黨的理論優勢,促進高校反腐倡廉指導思想的高度統一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果,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1]。高校反腐倡廉,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深入開展高校反腐倡廉實踐,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育人中心、服務發展的大局。
發展是第一要務。我國高等教育起源至今僅一百多年歷史,就在這一百多年當中,民族的危難、戰爭的摧殘以及新中國的曲折,致使我國高等教育基礎薄弱。雖然今天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但大學仍面臨著“錢學森之問”的困惑,高等教育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最根本的是提高質量,最重要的是內涵建設。腐敗現象與教育宗旨是背道而馳的,與高等教育本來水火不容。無論育人與做學問,都不能沾染腐敗。但當前高校腐敗案件的發生,反映了高校管理體制存在弊端,也反映校園風氣已受到侵染。如果不能把腐敗排斥出大學校園,高等教育將陷入浮躁、虛偽、貪婪的泥潭,將會脫離科學發展觀的軌道。高校唯有風清氣正,才能為人類傳承文化、創造文化、提供精神動力。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涵,高校反腐倡廉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堅持以生為本,以崇尚廉潔之風樹人、以求真務實之風育人,圍繞育人中心任務,嚴厲打擊各種腐敗行為,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反腐倡廉納入高校工作的總體布局,把高校反腐倡廉納入全社會懲防體系范疇,統一思想、統一要求、統一部署、統一落實,積極推動高校構建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防和預防腐敗體系;要按照統籌兼顧的要求,特別關注高校作為學術組織所存在的特性,妥善處理好學術探索與旗幟路線的關系、精神自由與黨紀國法的關系、自主辦學與依法治校的關系、社會往來與師道尊嚴的關系,積極探索高校反腐倡廉實踐。
二、發揮黨的政治優勢,保障高校擔負起反腐倡廉的政治責任
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最重要的是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廣大黨員和干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持貫徹艱苦奮斗、勤儉治國的方針,從政治上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高校以及高校領導干部必須講政治,在組織領導高校辦學實踐中,必須對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保持清醒,切實按照黨的教育方針,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反腐倡廉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高校應該立足職能定位,擔負起相應的政治責任[2]。
高校最大的政治責任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階段,毛入學率已近30%;大學生黨員是為黨的肌體補充新鮮血液的重要來源,總量占新黨員的40%左右。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的全過程、各環節,通過明德求善,引導大學生建立崇廉尚潔的文化認同;通過道德教化,促進大學生樹立廉而知恥的優秀人格,并以此引領社會潮流,塑造主流價值。
改進工作作風是黨的十八大之后社會反響十分深刻的一項重大決策,“八項規定”“重要批示”體現了“實干興邦”的態度和魄力,是反腐倡廉建設必須抓好的重要工作。高校轉變作風,要按照普遍要求落實好“八項規定”,搞好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及時遏制高校存在的奢華鋪張之風、急功近利之風、盲目擴張之風。
三、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培養高校領導干部履行“一崗三責”
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最重要的是堅持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和完善黨的組織方式,努力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切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反腐倡廉的重點對象是各級領導干部,高校反腐倡廉的重點對象是高校領導干部。按照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黨管干部的原則,高校要針對各級領導干部建立起反腐倡廉的防范措施和監督體系。
據有關調查,群眾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執行力情況不滿意率達33.87%,其中94.88%的人認為制度執行不力的重要原因是領導示范作用不好。隨著高校辦學資金的增加和辦學規模的擴大,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腐敗現象時有發生。有的人在高校領導職位上,沾染了官僚習氣,一副官腔、渾身官氣,丟失了公仆本色,也沒了學者形象;有的人價值觀和人生觀受到腐蝕,忘記自己是一名大學干部教師,生活庸俗墮落,追求低級趣味;有的人權力欲望膨脹,忘記了權為誰用,利為誰謀,利用職務之便謀取個人私利。雖然上述只是極少數現象,但由于高校及教師原本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寄托,承載著社會榮耀和神圣使命,些許的腐敗,也可能挫傷社會信心,從而引發強烈關注,產生惡劣影響。
依據反腐倡廉制度,領導干部必須履行“一崗雙責”,一方面履行管理責任,另一方面要帶領和監督本單位職工廉潔自律,積極推進反腐倡廉工作,履行反腐倡廉責任。高校領導干部與其他黨政領導干部比較,身份上還具有作為教師和學者的特殊性,在“一崗雙責”之外,還應主動擔負“育人”之責,通過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履行“一崗三責”的重大責任。高校組織建設要按照黨章規定,積極推動組織工作創新。認真落實好黨的基層組織任期制和選任制,及時進行換屆,進一步明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任期權利和義務。淡化高校領導干部行政級別概念,著力克服“官本位”思想。要把高校領導班子建設成懂得高等教育規律、熟悉高等教育業務、具有深厚學術背景、了解辦學治校實際的領導集體;建設成能夠廣泛團結各種群體組織、廣泛凝聚各方面力量、具有威信和號召力的領導集體。
四、發揮黨的制度優勢,構建符合現代大學制度的辦學行為規范
發揮黨的制度優勢,最重要的是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不斷鞏固黨的團結統一和增強黨的創造活力。進一步探究高校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學術理性缺失、大學精神淡化、創新能力不足,都應該從體制機制上查找根本原因,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可靠保障。
高校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礎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改革的目標是通過完善治理機構,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改革的關鍵是改進黨委領導機制,促進各種權利主體發揮積極作用、形成有效合力。高校黨委要堅決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避免把黨委領導誤導為黨委書記領導,正確執行黨委集體領導方式,嚴格執行“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要尊重校長的法人地位和學術權利的合理地位,避免以黨代政、以黨代“學”。高校反腐倡廉懲防體系是全社會懲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高校特點,高校懲防體系建設應在教育、制度、監督各環節分別有所突出、有所側重?!敖逃币怀鰧逃叩慕逃瑐戎胤锤睦碚撍仞B與文化修養,側重行為示范的師德教育,側重高校腐敗案件的警示?!爸贫取币怀鰴嗬⒐芎觅Y金比較集中的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氨O督”要突出師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高校師生民主意識強,參政議政能力強的特點,主動為師生搭建監督平臺,提供監督條件,激發參與監督的積極性。
五、發揮黨的群眾優勢,使風清氣正成為師生的普遍追求和自覺行動
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使黨的一切工作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利益和要求。黨的反腐倡廉建設不主張搞群眾運動,但高度重視密切聯系群眾、發揮群眾作用;高度重視信訪舉報、網絡反腐等打擊腐敗的有效措施。反腐敗斗爭是一場政治斗爭,也是一場文化斗爭。腐敗現象的產生,有制度因素、個人思想因素,更深層次的是文化因素。在文化偏頗、缺失甚至變質狀態下,“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3]人民群眾是文化的主體,如果人們對腐敗的憤恨變成了對營私之徒的羨慕,整個社會就腐敗了。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需要統籌對文化建設和群眾工作的領導,繼續推進廉政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
高校是文化的經典存在,擔負著創新和傳播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在反腐敗斗爭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候,高校要踐行反腐倡廉的文化責任,以廉政文化自覺自省,努力成為廉潔的首善之區。要加強對廉政文化進校園的組織領導,要踐行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防止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工具主義對大學精神的侵蝕,培養師生深切的社會關懷、公共關懷和對人類前途命運的終極關懷,讓為師者通過文化的熏陶,有毅力在世俗的繁華中堅守寧靜,有志向在物欲的洪流中堅守崇高;讓為學者通過文化的教化,增強自重、自覺與自信,成為合格的公民,成為知禮明善、知廉明恥的有志青年[4]。
參考文獻:
[1]喻丹.高校學術腐敗問題原因與治理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0(7).
[2]候志山.高校反腐倡廉建設的必要性和特征[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1).
[3]曲吉山.加強高校反腐倡廉建設專題調研文集[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4]史富泉.高校反腐倡廉探索與思考[M].北京:希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