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 要:從“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國力求在新時代掀起新的創業高潮。大學生作為創業實力主體和初創群體,是重要行為主體。創業自我效能能夠成功推動創業活動的進行,通過對創業自我效能的研究,分析大學生創業主體的創業瓶頸,為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構建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應做到:明確高校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優選路徑;優化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施環境。
關鍵詞:創業自我效能;實踐教學;創業教育;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189-02
創業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是對Band-
ura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創業領域的延伸。在實踐和研究中發現,創業自我效能對于創業者個體有著重要的心理影響作用, 在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也積極學習國外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體系,希望在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創業難的問題。
一、創業自我效能及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所提出的,后來被定義為: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中,對自己是否能夠有效實施行動方案的預期判斷。隨著概念的不斷完善,自我效能開始強調對完成某項任務或實施某項行動所必須具備能力的自信程度,而不是指個體所掌握的技能或者個體所具備的實際能力[1]。直到后來這種“自我效能”被應用到其他領域,來衡量行為主體的效能感即自信度。因此,與自我效能一致,我們可以認識到創業自我效能不是指創業個體對于實施創業這一活動的能力大小,而是指對自身創業能力的評估和判斷,同時還有對自己創業能力的自信程度。韓力爭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內容進行劃分,將其分為內容和過程兩大類,也就是關于創業觀念形成和創業實踐完成兩方面的概括。一方面是與創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就是創業者對自己這一創業實踐過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有關內容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是關于創業過程的自我效能,指創業者在完成創業過程時,自信取得創業成功能力的信念。而國內外大多數學者將創業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完創業活動的自信程度,更多的是表現為程度副詞。
因此,根據創業自我效能的概念界定,在創業內容和創業過程兩大要素中,創業自我效能是對自身創業能力和創業信念的肯定,是一種自知的心理肯定,近乎于心理暗示。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在心理機制上,它就是一種被主觀意念肯定的假設,主體的心理會朝著這一目標接近,與自我效能不同的是,心理暗示可以沒有任何根據,而自我效能則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經驗、實踐的基礎上,對于行為主體有更深刻的指導價值。
在Bandura看來,個體的身心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內部因素的影響,自我能動性影響活動主體的活動行為和活動程度。創業自我效能促使創業者自覺地進行搜集創業信息、組織創業活動、總結經驗教訓等相關創業行為。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意圖、創業心理及創業行為都有深刻影響。
創業自我效能是使一個潛在的創業行為主體轉變為真正的創業行為主體的重要先決條件,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創業自我效能就沒有創業行為,創業自我效能在創業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又是單一預測器。自我效能本身就是一個心理的自信程度,它影響了行為主體的心理活動。創業自我效能影響到個體從事創業的意愿,以及那些已經成為創業者的行為[2]。創業自我效能在影響創業意圖、創業心理以及創業行為的綜合作用下,會直接影響到創業績效。創業自我效能是一切創業行為的源泉,它能夠塑造一個具備豐富創業知識或者不斷積累創業知識、具有創業涵養、積極樂觀心態以及適時把握機遇的創業主體,繼而帶來更好的績效,它是創業者和創業績效的中介。
二、創業教育贏在高校的戰略背景研究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基本要求
2015年李克強總理就當時中國的創業形勢,呼吁全民進行創業,這是克服我們國家就業難題的一項重要舉措。大學生作為初創群體,必然需要在校園里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這樣才能適應創業大潮。數據表明,全球大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只有20%,在中國就是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只有4%而已。“雙創”戰略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廣的支持平臺和市場空間,因此,高校應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結構調整,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業型人才,適應知識經濟和創新發展對大學生的新要求。
(二)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合理借鑒
“職業由于分工而獨立化”[4],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社會勞動的分工必然出現許多獨立的職業,繼而出現了相應職業培養的指導教育,尤其是在高校之中。在勞動力市場和勞動力資源不相協調的情況下,創業就應運而生了。美國是創業教育的發源地,20世紀40年代美國最早開始了創業教育,它是伴隨知識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蓬勃發展的,最終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創業教育體系,綜合他們的大學創新教育模式有:百森模式、“產學研聯合體“模式、案例模式和孵化器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除了美國,至少有26個國家已經開始注重創業教育的實踐意義,并不斷優化其教育環境和教育手段。即便是在資源匱乏的新加坡,憑借創業教育“使學生了解創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如掌握新技術發明的開發機遇、資金的籌措、人才的選拔、財務管理、各部門的公關等”[5],來付諸教育實踐,培養創業型創新型人才。
不能不承認,中國的創業教育相比發達國家起步晚、歷史短暫,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要在“雙創”戰略背景下,克服某些根深蒂固的形式主義,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以保證大學生創業教育真正有所成效。
三、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構建研究
(一)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癥結所在
對于創業教育我國一直沒有將其放在重要的地位,是在近年來信息化社會發展的推動下,才意識到創業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突破口。縱觀我國的創業教育發展歷史,雖然這種教育理念已經從教育部所規定的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黑龍江大學等9所高校發展到遍及全國的高校,但是創業教育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卻只是空洞的教育口號。首先,對于創業教育在教育體系的定位仍模糊不清。許多高校雖然已經決心進行創業教育,但是并沒有把創業教育當作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只是把它作為就業困難者或者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的一項課外培訓,沒有納入學科建設規劃和人才評定體系中,沒有從根本上認同它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重視。其次,落后的教育觀念亟須更新。在學校看來創新創業是學生發散思維的一種有效實踐,學校會設立基金項目支持創業職業規劃,但是卻不會重視創業行為是否真正落實,相反還會認為在校期間創業,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因為畢竟主流思維還是將專業學習放在首位。再次,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素質與創業教育的需要不相符合。作為施教者是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目前高校中進行創業教育課程教授的是各個專業的老師或者輔導員,這些老師常年進行學科教學活動,完全沒有創業經驗,對于創業教育也只會根據已有的教材照本宣科。即便有的高校有經費請校外的創業成功人士進行講學,但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使得教學活動成為事跡講述,也達不到教育目的。最后,存在隨波逐流的現象。在個別高校中沒有將創業教育視為人才培養的一種手段,而是作為一種社會潮流去追趕,同時在有的高校只是把它當作一種社團活動去執行,沒有真正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創業教育體系重建
1.明確高校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明確的創業教育目標是實現創業教育的起點,也是基礎環節。目前我國各高校主要將培養目標設定為兩大類,一類是一般目標追求,即較強的創業意識、高水平的創業技能、豐富的創業知識以及高尚的創業品質。通過課堂講授和實踐教學進行創業教育活動,培養大學生在創業方面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認清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和創業前景,適應時代的需要,付諸創業活動。另一類則是個別目標追求。這種培養目標要因人而異,正所謂“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在這類目標中就應當根據每個學生的自身情況對其進行專門訓練,培養他們面對創業時因為自身原因可能遇見的困難。對于具有創業潛能的學生應當更加注意對他們進行創業情懷方面的訓練,比如吃苦耐勞的精神、勇于創新的品質、市場敏感度、決策能力、管理能力等,著重培養他們在創業中的行為技巧,因材施教地培養有獨特性的創業主體。
2.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優選路徑
我國目前的創業教育所面臨的一項重大問題就是教育施展路徑的困境。創業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業教育應該是創業理論教育和創業實踐教育相結合,這同樣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重要表現。一方面,需要以傳統的課堂為依托對大學生進行創業基礎理論課程、創業輔導課程的教授,讓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和其他輔助知識;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校外實踐、校內實踐、社團活動和模擬創業等來給大學生提供創業實踐機會,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創業自我效能。作為第二課堂的創業實踐教育對學生的教育會更加明顯,但是由于實踐教學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更高的教師素質要求,因此在高校中總是存在厚此(理論)薄彼(實踐)的教育模式。
3.優化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施環境
研究表明,創業教育成效同樣受到教育環境的影響,即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影響。良好的創業氛圍在創業教育中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創業教育活動中學校擔負教育的功能,是主導性的,學校可以通過校園文化、校內活動和名人講座營造濃厚的創業氣息,給學生提供創業所需要的市場、技術和必要的資金;除此之外還需要動員全部社會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業氛圍,政府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實踐機會和貸款政策,讓沒有資金的初創群體可以享受到優惠政策,主動創業,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創業的聯動氛圍。
創業自我效能在創業實踐中影響創業主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創業教育是增強創業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徑,在“雙創”的戰略背景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被擺在突出位置,也對創業教育的合理建構提出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7, 84(2): 191-
215.
[2]Forbes D p.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9):599-626.
[3]楊愛杰.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現途徑探討[J].科技創業月刊,2006(1):8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4.
[5]劉道玉.大學生自我設計與創業[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85.
[6]程貞玫,徐曉丹. 論大學的創業文化構建[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2):39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