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開元錢自問世以來,在我國錢幣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流傳了1300多年。開元錢存世量大,版別形制千變萬化,極為豐富。為深入研究中國貨幣歷史、唐代金融發展及鑄造技術等,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唐朝;開元;貨幣
唐朝(618—907),前后共計289年,歷22代,皇帝21位,是我國歷史上疆域遼闊、統一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公元618年,隋朝大官僚李淵在太原起兵,攻占了長安城,并在長安定都稱帝,建立了唐朝,為唐朝第一代皇帝高祖李淵。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把皇帝位傳給第二個兒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28歲登基,在位23年(626—649),年號貞觀。李世民登基后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在政治制度、經濟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造就了唐初繁榮富強的局面。古代歷史學家的記錄中突出了唐太宗的個人才智,在《貞觀政要》等史籍中大量記載了他“納諫”的故事,例如大臣魏征在奏折中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唐太宗多聽各方面的議論。還用歷史教訓來說明“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下情得以上通”的道理。這番話雖有針砭皇帝之意,但說的娓娓動聽,唐太宗滿意地接受了。
之后,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690—705),歷史上稱為武周。她機智精明,通文史,重權謀。武則天執政期間,大量清除政敵,掃除執政道路上的障礙,因而她的長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揮。她大致繼承了唐太宗、唐高宗以來行之有效的革新政策,繼續壓抑士族,發展科舉制度,庶族地主進入仕途的門開的更大了。她重視人才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較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適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并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泛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條件。武則天這個特殊的歷史人物,必需看到正反兩面的表現,她的消極一面也十分突出。武則天建周朝之前,她的兩個兒子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二人相繼為帝,二人又相繼被母后武則天廢黜。后來兩次政變,二人又再度做皇帝。這些不正常的怪現象,為歷史上罕見。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禪讓給兒子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或稱唐明皇(712—756),其在位44年,曾用過三個年號,初登基為先天(712—713),二是開元(713—741),三是天寶(742—755)。其中最重要的是開元與天寶年間,這段時間是唐朝最輝煌的極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關于盛唐時期的史料記載很多,最為常見的是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皇帝祭祀泰山神的活動),米斗至十三文,青齊(山東一帶)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從中可以看出大唐盛世之時的繁榮景象,物資充足,交通便利,生意興隆,社會安定。
由于商業的發達,貨幣使用量有顯著增長,以前在交換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絹帛、家畜等實物逐漸失去地位。在頻繁的商業往來中,除大量地使用銅錢外,還出現了“柜坊”和“飛錢”。柜坊是一種貨幣信用機關,多附于大都市的商店中,取款時以物為憑或以書帖為憑,書帖上有付款數目、出貼日期、收款人姓名和出貼人署名,這種書帖應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隨著商貿的迅猛發展,唐朝官府的稅收中,征收的貨幣越來越多。唐玄宗天寶八年(744),歲入錢不過二百萬貫;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增加到四百萬貫;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更增加到了一千二百萬貫。商業活動的繁榮,使唐代貨幣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統一階段。
唐代銅鑄幣的名稱有了很大的改變,隋以前的貨幣大多以重量為名稱,唐代不循舊規,于高祖武德四年(621)始鑄“開元通寶”,亦叫“開通元寶”,這實際上是唐朝開國通行的一種貨幣,改變了秦漢以來錢幣以重量命名的習慣(圖1)。這種“開元通寶”的重量、大小是仿照“五銖”標準樣子鑄造的,錢幣上的文字系大書法家歐陽詢所寫,筆畫極工,為八分書,篆、隸二體,每枚一錢,十枚折合現今的一兩,這是后代兩以下十進位衡法的由來,后來把這種金屬貨幣叫錢,錢的稱號便由此而定。這種通寶錢從此固定下來,以后歷代幾乎都有鑄造。開元錢自問世以來,在我國錢幣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流傳1300多年,直到民國以后才停鑄。自武德四年(621)始鑄“開元通寶”外,以后歷代所鑄錢幣大都冠以當時的年號,錢的形制、尺寸、重量各代延襲,差別不大。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唐代所鑄錢幣,計有開元、乾封、乾元、大歷、建中、咸通等六七種,而且各種錢的鑄量相當大,尤以開元錢為最。開元、天寶年間,全國開爐99處,每年鑄錢竟達327000余貫。1970年,陜西西安南部何家村發現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邠王李守禮窖藏,出土文物1000多件,各類錢幣466枚,其中以唐代金銀銅開元錢最具特征(圖2、圖3)。清人翁樹培《古泉匯考》記述“自會昌一種外,莫能辨為某期物”。
通過考古發掘出土實物和傳世品分析觀察,唐代“開元通寶”的存量大,版別形制千變萬化,極為豐富。如“開元通寶”在元字第二筆的變化上就有不挑(圖4)、雙挑(圖5)、右挑(圖6)、左挑(圖7)及直劃紋等。有的正面有星紋(圖8),背面有月紋、星紋及流云紋(圖9)等。星月紋分為穿上星紋、穿下星紋。月紋上彎叫仰月紋,下彎叫俯月紋,穿旁叫側月,還有一種仰月添上一星,稱之為孕星紋(圖10-圖12)。關于開元錢上的星月紋歷史上有很多傳說,一說是唐高祖李淵時,初進開元錢蠟樣,文德皇后掐的指甲痕;二說是唐玄宗時,楊貴妃的指甲痕。其實星月紋和流云紋是爐別的一種標記。古代開爐鑄錢,對原料的耗費、成品的質量、人工的多寡都要進行核計,在錢背添加標記,是對每個鑄錢部門檢驗的憑據。這種爐別標記在先秦的布幣上已經出現,五銖錢一般以劃痕、橫畫及星紋為標記。唐代經濟繁榮,民間和官方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貨幣制造業也隨之迅猛發展,為了更好地控制各地鑄幣質量,爐刻標志也五花八門,名目繁多,這也充分顯示了唐王朝強盛時期貨幣發展體系的穩定與規范。
唐武宗李炎會昌年間,下詔廢天下無敕額寺院,毀銅佛,收鐘磬鈸鐸之類鑄錢。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反佛運動,史稱“三武滅佛”或“三武一宗”滅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榮。滅佛的原因是因為寺院龐大,占據了大量的土地,佛教僧侶不稅不征,爭奪國家勞動力和軍隊資源,直接觸犯了國家的經濟利益。唐武宗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增加軍力,拆寺院,命僧侶還俗,宰相李德裕請以廢寺銅材就地毀佛鑄錢。于會昌五年(845)鑄“開元通寶”錢。淮南(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進呈一種背有“昌”字的“開元通寶”,以記年號“會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李紳做法,鑄造背有紀地字樣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錢,因鑄于唐代會昌年間,故后世稱之為“會昌開元”。關于“會昌開元”背后文字有多少種,目前古錢幣研究者大都認同的是23種(圖13-圖34),即昌、丹、鄂、福、廣、桂、洪、京、荊、藍、梁、洛、平、潤、潭、襄、興、宣、兗、永、越、梓、益。
會昌開元鑄量大、質量差,沒有唐初鑄造的精美,背后的鑄字有的凸起甚多,有的字只鑄了一半,如“昌”字成了“曰”字。鑄字位置也不規范,穿上下、左右不固定。由于會昌開元爐別多,鑄地分散,鑄量不統一,因此造成背文多寡不勻,如平、福、桂、丹、永字均少,尤以“永”字更甚。
唐開元錢使用時間長、版刻繁雜、存世量大,其原因是當時民間私鑄成風,在京城和江淮等地的盜鑄屢禁不絕,加之帝王賞賜群臣及顯示皇室奢華而特鑄金、銀等錢,使開元錢在材質上又增加了多種品類。據目前考古資料統計,開元錢品類有數十種之多,給我們深入研究中國貨幣歷史和唐代金融發展及鑄造技術等,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