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彬
[摘要]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體育教師往往不考慮學生的“三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也不考慮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一味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刻認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教學手段多樣化;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因材施教。
[關鍵詞]小學生;激發興趣;方法與策略
興趣是人類認知事物和從事各項活動的心理傾向。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以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興趣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強大動力。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發生發展起來的。如果對某一活動缺乏興趣,就不可能產生對其的愛好,而缺乏興趣和愛好,一般來說,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該活動的習慣,即使已形成的習慣,也會隨著興趣愛好的淡薄而逐漸消退。反之,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就會更自覺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并且樂此不疲。體育教學亦是如此,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
一、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不高的原因
1.先天身體素質不好
有些學生先天身體素質不好,在上體育課時不能按照要求完成鍛煉任務,也就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內心產生一種自卑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漸漸喪失。
2.對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有些學生認為,鍛煉身體與不鍛煉效果沒什么兩樣,因而對體育學習產生了一種消極的態度。隨著學業負擔的加重,對體育學習也越來越不重視,缺乏學習動機,提不起學習興趣。
3.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長期以來,很多家長認為體育學好學壞無所謂,只要“數語外”學好就行,孩子的體育鍛煉時間被家長報的補課班、特長班剝奪。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由于體育不算升學成績,一些學生在上體育課時不思進取,不積極完成學習任務。
4.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式落后
一些教師長時間忙于一線教學,沒有時間或機會參加教育培訓,教學方法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授課過程中缺乏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講解和準確優美熟練的示范動作。此外,有些學科的任課教師不支持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也成為影響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原因。
二、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策略
1.深刻認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學校和體育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同時,要加大對體育鍛煉益處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家長和其他任課教師都能認識到,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還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2.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
傳統的體育教學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從形式上和內容上過分突出基礎訓練,片面強調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優勢,使每節課都能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方法,講求實效,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課堂的學習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教育教學效果。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學習氣氛能夠使學生處于愉悅和興奮的學習狀態,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相對的興奮度,活而不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掌握新動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鍛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句評價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乃至一個眼神等細節都會對學生產生顯性或隱性的影響,進而影響和諧課堂氣氛的構建。和諧的氣氛是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要努力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上好體育課。
4.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小學體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喜歡學,愛上體育課,才能很快掌握學習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進行過多的示范和講解,也不要把動作技能和技巧訓練放在教學首位,而要積極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適當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積極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要科學嚴謹地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學習情境,把體育課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樂園。
學習興趣是學生愛上體育課的出發點,有趣的課堂對他們有極強的吸引力。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生能夠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從而更熟練地掌握體育技術動作,感受運動競賽帶來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在低年級的體育教學中,可以采用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繪情境、表演體會情境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將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融為一體,提高學習效果。
“萬事開頭難”,一節好課,教師課前的引導很重要。在體育教學伊始,教師要有目的、有預見地給學生設置問題,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及時解決問題,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教師有目的地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引領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鍛煉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5.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要靈活多變,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如立定跳遠練習,可以模仿青蛙跳荷葉的動作,在學生完成規定的任務后,教師給學生一兩分鐘時間去發揮各自的才能,創編各種各樣的跳法,以此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單純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做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倡導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學習。要加大學生喜歡的體育娛樂活動和教學競賽課程的安排,突出體育活動課以活動為主的特點,使學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滿足,從而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在開展身體素質練習、跳繩訓練、球類運動、運動競賽等活動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性活動,通過活動課進行大量的運動實踐,使學生了解一些體育競賽的知識和規則,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鍛煉身體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6.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因材施教
現在的孩子主體意識強,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教師對學生應多鼓勵、少批評,使學生愉悅地接受教育。有一次,三年級體育課上,一位調皮的學生在練習跳繩時,故意用跳繩套抽打其他學生。我馬上把他叫過來,告訴他這樣很危險,這種行為是不尊重他人,在指出他的不足的同時,我還肯定他平時是個好孩子,表現很優秀,遵守紀律,希望他能再接再厲。這位同學經過教育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向同學賠禮道歉。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和提示方式除了語言外,還可以運用眼神、表情、動作等,但關鍵在于運用是否及時恰當。如對于自信心不足或成績稍差的學生進行評價或提示時應以鼓勵為主,結合運用“認識歸因理論”來共同分析學習受挫的原因,使之明確努力方向,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積極引導,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例如,在扔沙包測驗時,對于身體素質差、力量差的學生,要向他們強調他們的技術并不比別人差,只是各項體能素質有待提高,要引導他們正確面對,正視不足,利用自身其他優勢彌補差距。要鼓勵他們經常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逐漸提高成績。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區別對待。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特別是那些體育特長生,要多關心和指導他們,努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啟蒙教育,引導學生快樂地玩耍,從中感受到體育課是有趣的、好玩的,進而喜歡上體育課。要改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手段,積極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
參考文獻:
[1]邵偉德.體育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2]李清玲,陳佩輝.區別對待,靈活多樣,激發興趣[J].體育師友,1993,(3).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