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利美
摘要:課堂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舞臺,并不是教師權威展示的舞臺。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能夠增加學生探索問題的多樣性,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提高學習氛圍,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有自己的獨特認知。
關鍵詞:小學數學;師生互動;策略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的互動,能夠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認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對知識結構產生自己獨特的理解。
一、小學數學師生互動的現狀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的使用學科,答案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因缺少師生互動,導致課堂死板不活潑?,F有的師生互動還處于教師提問、點名回答,或者教師板書、學生死記硬背的互動模式。這種模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際的互動過程中,并不能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并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盲目與優生進行教學互動,忽視了學困生的學習進度,容易發生以偏概全的現象。這就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罔顧學生感受、盲目追求精英現象。
二、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策略
通過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總結了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策略的三個原則,主要有學生主動參與、個體與群體活動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
(一)學生主動參與的原則。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設計一節課的內容時,就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他們的實際水平和在自己能力所能接受的范圍內進行設計,針對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進行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參與感和對知識的渴求。
(二)個體和群體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教學活動并不是獨立的個體活動,而是要調動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在制定活動方案時,要關注全體,而不是個體或者部分,要給每一位學生均等的表現機會和參與度,將個體和群體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群體效應”,創造一種個體與群體相互促進的活動氛圍。針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師要通過現實生活中學生所熟知的模型或者是生活事例進行講解,讓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課內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在教學活動中,要正確處理課堂內外的活動,課內活動處于主導地位,通過課內活動可以調控和擴大課外活動的成果;課外活動是課內活動的輔助和準備,可以給課內活動開辟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學習了數學的加減乘除后,可以計算一些簡單的計算題或者是通過做買賣游戲來進行這類計算題的實際應用,讓學生從心理上覺得數學很有用,通過課外活動與課內教學活動相結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而且更加深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加喜歡學這門課。
三、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互動
(一)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
良好的互動氛圍是師生互動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中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發揮學生們的課堂主體的作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關愛學生,懂得尊重學生,在學生們犯錯誤之后不能單單靠嚴厲的批評,還要積極的鼓勵學生改正錯誤,使學生們在課堂上敢發言、愛發言,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們的課堂主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對于仍然處于兒童階段的小學生們來說。
(二)努力培養學生們的興趣愛好。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興趣,才能夠使孩子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去學習數學知識,然而小學生們的愛好是多種多樣的,又是非常善變的,教師一定要把握住這一點,積極地引導學生們培養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孩子們取得成功時老師要及時的表揚孩子們,讓學生感覺到成功是一件很令人驕傲和自豪的事情,讓學生們都被成功的快樂所感染,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孩子們積極主動的學習,只有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習,才能夠真正達到培養孩子的目標。
(三)在互動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時,可以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是互動還是交流,都是以思考為重要前提的。所以,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互動教學的基礎。在互動之前,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對問題的想法,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避免形式上的互動教學的發生,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學不是單向進行的,而是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互動,不思考就不能讓這兩者產生共鳴。教學是在學生有自己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獨立思考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地建立合作、互助的探究方式。例如在幾何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啟發學生,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就需要在課前向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并定時檢查。
2.培養學生表達與傾聽的能力。在互動過程中,少不了的就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互動中得到的知識、結論等都要通過語言的表達展示出來。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聽”不只是單純的聽見,而是要通過“聽”的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傾聽可以使學生增強他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傾聽方式是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現。為此,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多組織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培養自己表達和傾聽的能力。
(四)在重視經歷知識形成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認知、識記課本現成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從知識的產生到形成規律的認知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實踐操作互動過程中,去一起構建、體驗、探究知識形成和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在熟練使用數學方法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甚至獲取新的知識。
以概念形成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為例,課堂中數學概念的引入,是數學概念教學的第—個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概念引入得當,就可以緊緊地圍繞課題,充分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為學生順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事實上,數學概念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從生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并且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就是讓學生學會聯系實際地學習,這要求教師要注意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從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概念。
四、結語
在全面培養的基礎上對孩子們的特長進行重點培養,還要充分多媒體進行教學,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使孩子們真正的理解知識才能夠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要激發孩子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模式的建立。
參考文獻:
[1]俞小云,學導互動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6.
[2]徐思源,小學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水平的個案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