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措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為創造性而教”成為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而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主渠道。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鼓勵質疑,嘗試讓學生自悟,放飛想象,學會創造。強化學生發散思維,力求標新立異,多角度地解讀文本,結合文本內容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改革練習的方式等舉措,創造性地設計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思維;自主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能力是人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智能活動。人們只有在輕松、自由民主的氛圍中,才會產生好奇心。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行教育教學改革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創新這種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責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此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21世紀是知識競爭的社會,單靠課本與課堂教學是遠不能滿足發展中學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并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生活經驗,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吸收時代信息,收集閱讀資料,來擴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豐富生動。所以,閱讀教學也要打破課堂和校園的圍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向大自然和社會生活開放,引導學生將教材里的一些課文與生活的觀察實踐結合起來,這比教師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動。比如第三冊的《秋天》一文,教師就可讓學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感悟、體會秋天的景色和韻味,使閱讀課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而且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律,并與學過的內容相結合,以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發創新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創新意識嚴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表現。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因為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經常鼓勵他們大膽提出不同見解,提供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精神。
例如:教學《稱象》一文,教師啟發:你們能否把曹沖稱象的辦法變一變?因為搬運石頭又費時又費力,你們能幫助曹沖出個更好的主意嗎?一石激起層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水代替石頭;有的不家務事認為可用泥土代替石頭;有的學生還認為用岸上的人稱象,因為人聽從指揮,即省時又省力。這位學生的想法多富有創意。盡管曹沖的做法在當時就是創新,但我們還應鼓勵學生敢于向先進經驗挑戰,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地創新中發展、完善的。
三、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再造想象
閱讀中,學生借助語文材料在頭腦中建立圖像,并對圖像進行選擇加工,不斷擴展形象思維的范圍。因此,我們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同角度進行思維。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結尾許多學生讀到狼向小羊撲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想象當時的情景,啟發學生進行多向思維,尋求不同的結果。學生的思維之門被打開,有的說就在狼撲向小羊時狼卻倒下了,原來是一位獵人朝狼開了槍;有的說小羊一閃,狼就撲了一個空,掉進河里去了……眾說紛紜。又如《林海》一課,問學生本文到底是學“林”還是學“海”?學生當時沒留意,可一些學生馬上意識到因為大興安嶺的林很多,像海一樣,故稱為林海,因此是學“林”,我緊追問:“日常生活中,還把什么比作海?……:“人海、花海、草海、歡樂的海洋、笑聲的海洋……”思維的種子一下發散了。想象,使學生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維向縱深發展,呈現出多元態勢,形成了縱橫思考的習慣。
四、深化思維,讓學生學會突破障礙
狹隘的觀念,沮喪的心情,壓抑的氛圍等都會使我們缺乏創造力,我們要能夠認識障礙,進而克服障礙,促使創造力的產生。要突破的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思維定勢,不思變通;過于嚴謹,死摳字眼;崇尚權威,唯我唯上;從眾心理,跟隨大局;信息飽和,無法切入;膽怯自卑,缺乏自信;興趣狹窄,倦怠懶惰。教學中,尋求“標準答案”、“正確結果”似乎成了許多課堂一種定勢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語文課上,我們常看到,為了板書某個詞,抑或為了得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教師會不惜寶貴的課堂時間,窮盡“追問”之能事,直至擠出“正確結論”來。這樣的教學活動,完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體味,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司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司馬光“反向思考”的過程:司馬光怎么會想到“砸缸救人”這個辦法的? 還有其他辦法嗎? 將教師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創新活動。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要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被動的、單一的、平面化的文本閱讀為自主的、多樣的、立體化的探究學習。教師應當注意創設平等對話的和諧氛圍,精講善問,啟發學生思考,創新教學形式,結合文本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而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放飛想象,拓展思維,多角度地解讀課文,并以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對課文的理解。教學相長,從而實現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理想。
參考文獻:
[1]孟慶懷.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06期
[2]瞿新妹.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校長閱刊;2005年Z2期